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交往团体活动干预方案

人际交往团体活动干预方案

农村留守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干预工作方案行为界定自伤行为是指无自杀意图的、直接对自我身体造成的伤害行为,包括对四肢和头部的划伤、撞伤、烧烫伤、故意撕扯头发等轻度至中度行为,具体见附表1。

留守儿童(青少年)是指父母双方至少一人外出打工时间超过半年(包含半年)以上的农村儿童或青少年。

方案设计传统的小组社会工作团队成员多为10-20人左右。

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与现实状况,一方面农村学校迫切需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帮助,另一方面如果只挑选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易出现标签效应,且需要额外占用学校其他教学资源,如课余时间和闲置的教室,更为关键的是该团体活动难以达到自伤行为的预防作用,因而为了更好扩大干预的影响面与提高干预的预防作用,减轻学校的压力,本研究对小组社会工作进行了本土化设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小组社会工作。

农村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小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包括4实验组,第一组接受《我的情绪知道,我的情绪我作主》的课程干预;第二组接受《人际交往》;第三组为混合组,同时接受以上两种实验处理。

第四组为对照组。

评估效果采用前后测设计与被试主观评估两种。

前后测设计具体作法是,实施干预前对被试进行前测,干预结束时进行后测,以检验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

干预团体通过问卷施测,挑选出自伤行为问题(至少出现一次自我伤害行为)较严重的留守青少年班级,自愿参加。

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方式进行,每次一节课,共六节课。

团体辅导方案的领导者要求本团体辅导方案的目标群体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班级。

领导者应当是拥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经过专业训练,对团体辅导技术熟练,能够领导开展团体活动的师资人员。

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干预方案概念化评估问卷(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采用徐云(2014)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

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并具有较理想的区分效度、效标效度和聚合效度。

(2)人际交往能力量表人际交往能力又称为社会交往能力,也叫社交能力,它最初是作为智力的一个成份提出来的。

Buhrmester(1988)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1988)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发起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五个方面,并编制除了相应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ICQ),用来考察大学生和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能力。

团体心理干预方案设计表1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干预工作方案注:同学分成小组讨论时,可以5-6人一组,男女同学搭配,自由组合。

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具体活动安排第一节发起交往一、活动目标1.团体干预班级的成立,达成契约;2.让同学们体验到主动交往的乐趣,学会发起交往。

二、活动内容1.团体心理干预班级的建立,说明团体干预班级的目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学校的心理老师***,很高兴给大家上心理活动课! 我们活动课的名字叫《人际交往。

》,主要想帮助大家学会发起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次活动课共进行6次,每次一节课的时间。

在心理活动课进行的时候,请大家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你的收获会更大。

2.热身活动:无家可归教师讲解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圈,预示班级这个整体是一个大“家”。

接着,听教师的不同口令,“家”就要发生不同的变化,例如老师说“变,4 个人一组”,学生就要以四个人组成新的“家”,或者再说别的数字,同学按规定的数字再组成新的“家”,以此往复。

活动结束后,分别请“找到家”和“游离在家外”的学生分享感受。

3.小组讨论:“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主动表达对他人的接纳、喜欢?”小组讨论之后,代表向大家汇报本小组的分享结果。

老师总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

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喜欢我们、接纳我们。

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

一般而言,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喜欢他,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接近他;而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或厌恶他。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交互原则。

对于交往的对象,我们应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们。

人主动交往的方式,如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关心别人,主动约别人一起出去玩,等等。

三、家庭作业认识一个新朋友,主动发起邀请,如邀请结伴出游或一起自习等。

记录心情日记,在日记中具体的描述和新朋友相识的过程和感受。

第二节自我表露一、活动目标1.通过自我观察与反省,增强同学们的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2.促进同学们进一步开放自己,敞开心扉表达自己。

二、活动内容1.教师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简要回顾上次活动内容;并向学生说明本次小组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2.家庭线塑造目的:协助成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家庭关系活动步骤:(1)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2)教师让成员塑造他们各自的家庭,画出自己眼中当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图。

比如,某个同学的家庭成员由自己、爸爸、妈妈、妹妹构成,他的关系图中必须得画4个人。

如果父母之间几乎不说话,就将他们各自安排在屋子的两侧;妹妹和妈妈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就把妹妹放在妈妈那边,跟妈妈手拉着手;他本人与任何人都不亲,就把自己画在屋子另外一个角落里,远离每个人。

最好给每个人标个号,然后在旁边注明每个号代表的人是谁。

(3)每个成员家庭塑造完成后,和大家分享这样塑造的理由,由此讨论这个现在的家庭关系。

3、分享与讨论目的:进一步深化对自我、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的了解步骤:请成员自由发言对于本次活动的感受,可以从自我、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来做叙述,通过家人特色素描,对家人的了解是不加深了;通过家庭塑造,对家庭关系了解是不变得更清楚了;对家庭关系满意程度怎样,今后该怎样努力改善家庭关系,自己要怎么做?有哪些相对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想说的话。

4、观看视频《想爸妈》《想爸妈》歌词:院里的桃树开了花/小狗也长大了/爷爷的牙齿掉光了/我的裤子又短了爸爸呀妈妈/我想你们啦/离开村子这么久/你们想家吗那里的天空蓝不蓝/房子大不大/老板对你们好不好/病了怕不怕爸爸呀妈妈/你们还好吗/好久都没打电话/你们想我吗爸爸呀妈妈/你们还好吗/爸爸呀妈妈/你们想我吗爸爸呀妈妈/我等你们回家/爸爸呀妈妈/别走了好吗想爸爸陪我放风筝/想听妈妈讲笑话/作业错了想爸爸改/辫子想妈妈扎爸爸啊妈妈/我会做饭了/奶奶说真好吃/你们也来尝尝吧爸爸呀妈妈/你们还好吗/爸爸呀妈妈/你们想我吗爸爸呀妈妈/我等你们回家/爸爸呀妈妈/别走了好吗爸爸呀妈妈/别走了好吗教师过渡语言:爸妈一年只会家一两次,时间很短,在外时相信你们都非常想爸妈,这首歌的歌词和你们内心的想法肯定有很多相似之处“爸爸呀妈妈,我想你们啦””爸爸呀妈妈,别走了好吗”,但是又有多少同学能够在和爸妈打电话的时候说出这句话,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呢?虽然你们很懂事,知道说了也无济于事,爸妈也不会会到自己身边,但是说出来,父母才知道你们他的思念,对他们的不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平时是如何和父母交流的,比如如何交流(打电话或者qq视频),交流的方式如何,内容都有些什么,会不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三、家庭作业1、周末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打个电话,关心一下父母,告诉父母你想他们,很爱他们。

2、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准备下一次活动的角色扮演情景剧。

第三节:适当拒绝一、活动目标1、使学生明白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权利说“不”,并学会拒绝的技巧。

2、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立性,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活动内容1、情景剧:该如何拒绝?(1)有同学总是要你帮他写数学作业,这次又叫你写,你怎么拒绝?(2)当你心情不好在房间休息的时候,妈妈让你去帮她干家务,而不是让正在看电视的哥哥去时,你该如何拒绝?(3)同宿舍的王华和隔壁班李辉发生矛盾,打算去打李辉,对你说:“走,是兄弟就去帮我!”你怎么拒绝?2、讨论交流: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说“不”?分组讨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说“不”?并请部分学生分享。

总结:(1)自己手头的事情比别人的事情更重要时;(2)别人所要求的事情的确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对方自己也能完成时;(3)可以明显判断是不好的事情时(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看);(4)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时。

3、理论指导:讲解拒绝别人的技巧(1)尊重对方,注意聆听对方的谈话。

(不贬低他人)(2)对于明显不对的事情,要果断拒绝。

(明确立场)(3)拒绝别人要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陈述理由)(4)拒绝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要有礼貌,不能过于粗暴。

(5)找出替代的方法。

拒绝他人,他人一般会产生不快与愤怒,甚至消极的情绪。

但你可以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替代别人要求你做的事情,以缓和情绪。

教师总结:1、在与他人交往中,该拒绝时就要拒绝。

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

2、拒绝本就是每个人拥有的权利,但拒绝也要讲技巧。

三、家庭作业阅读课外书籍《学会说“不”》第四节:冲突管理一、活动目标1、协助同学们改变对人际冲突的消极看法;2、帮助同学们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基本技巧。

二、活动内容1.体验活动:“解开千千结”所有成员站成一个面向圆心的圈,然后举起右手,抓住对面另一成员的手,再举起左手,抓住另一个人的手。

但是不能抓自己身边成员的手,也不能两只手抓一个成员的两只手。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

然后要求成员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个“结”解开。

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尝试了半个小时“结”都没有被解开,领导者可以允许某两只相邻的手断开一次,但必须马上封闭。

2.分组讨论:游戏中“结”&生活中的“结”(1)一开始面对这个复杂的“结”的时候,感觉是怎样的?在解开了一点以后,你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2)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与周围的朋友结下了这样的“结”?有些“结”可能是看得见的。

也可能是看不见的,比如你总是看某个同学不顺眼。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以何种心态来面对人际交往中的这些“结”的?(3)通过解开这个“结”,你觉得成员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否只有消极的影响?(4)当努力了很久“结”都没有被解开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想到放弃了吗?在现实生活中,当你与某个同学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或者冷战了很久都没有和好的迹象时,容易产生什么念头?(5)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开这个“结”?联系现实生活,这对你解决人际冲突有何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