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管理研究设计(提纲)(DOC)

第二章 管理研究设计(提纲)(DOC)

基础领域:
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
综合领域:
战略管理
应用领域:
旅游管理、医疗管理、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工商管理、风险管理、创业管理、赛事管理、休闲管理
2.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
(1)社会需要
(2)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研究领域的匹配
(3)兴趣爱好
(4)导师的专长和研究领域
(二)问题的提出
1.关于问题的理论
①好奇心
②创新力
③知识积累
④敏感
⑤批判和怀疑精神
⑥毅力
三、研究选和研究的成败和成果的价值。
2.选题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选题具有科学依据
创造性原则:题目要新颖,不能老生常谈
需要性原则:符合社会需要
可行性原则:能够完成,考虑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问题的辨析
第二章管理研究设计(提纲)
第一节问题与选题
一、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实证研究)
1.问题的提出
2.文献回顾
3.根据有关理论提出假设
4.设计并进行实证研究
5.得出结论
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领域的确定
1.什么是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研究活动的范围。
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对研究领域的划分:
职能管理领域:
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运作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
——林定夷
(2)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与错误问题
无知问题: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被认为是解决了的问题。这是提问难的原因之一。虚假问题:(伪问题)本质上是一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能用经验来检验的问题。错误问题:不存在正确答案的问题。提问题的角度不对。
(3)科学问题的结构
①对对象进行识别判定“………是什么?”
一、概念辨析
许多问题的争论是由于概念不同引起的。例如科学、创新、腐败、价值、规范研究、代理关系、
1.概念
(1)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概念反映了事物的特有属性。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
(2)概念化:人们通过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
提炼本质属性的过程,发现一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
从问题结构看伪问题和错误问题
伪问题是问题指向与疑项没有联系,因而没有意义的问题。
错误问题是应答域不包含正确答案的问题。
伪问题的识别靠语义逻辑分析
错误问题的判定主要依靠经验。(科学发现没有逻辑通道)
(4)问题的来源
①理论与实践: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
②理论体系内部:包括同一种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困难,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不同学科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不同理论的相互渗透与理论的统一性。③社会实践:社会各种实际需要与原有理论与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需要的矛盾。
(1)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对某一现象或困惑的好奇。它陈述了两个变量间的潜在关系。它没有明显的答案,但却暗示可能进行的实证检验。它有希望发现一些重要的事物,但不隐含价值和伦理的判断。它通常始于问“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等问题。
——陈晓萍:《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调查员工的婚姻状况与缺勤的关系应当怎么调查?
应当调查:每个员工的婚姻状况与缺勤情况。
不能这样调查:每个车间上报单身员工的比率以及员工的缺勤率
调查员新老工人对领导的支持情况应当怎么调查?
应当调查新工人与老工人对领导的支持情况
不能这样调查:让每个车间上报新工人的比率,以及每个车间的工人对领导的支持率
②研究侧重面:特征、意向、行为
③语义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林耐生物分类的双名法
④明目定义:引入记号。
(3)常见定义的错误
①以例子代定义。
②缺少种差。结果是同属之间的种,缺乏差异种的特异性。
③缺少属或属选择不当。
④采用否定词。
⑤不简炼。
二、问题的要素辨析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限定:
①分析单位:研究对象或要素,分为个人、群体、组织、项目、社会产品。避免因果错位:将某种分析单位的观测数据归属于另一类分析单位。
问题的来源:
(1)个人的观察和深度思考
(2)个人对研究的专注热情
(3)阅读文献
(4) 与他人(学生、客户、同事)交流
—— 陈晓萍
2.出问题的条件与途径
①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②实际背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③关注研究前沿
④撰写研究综述
⑤利用研究指南和参考选题
⑥访问专家学者
⑦与导师交流
⑧组织研讨会
3.提出问题对研究者科学素养的要求
③时间维度:横剖研究、纵贯研究
第二节变量设计
一、问题与变量
学术研究的问题应当归结为变量间的未知联系,即用变量的语言来表达。
二、变量的概念与种类
(1)变量的概念
变量(variable)是指具有可测量性(measurable)的概念。如工作的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
(2)变量的分类:
①违反同一性(例创新)
②提出新概念(名词),但无新定义界定
③大量生造新名词
(3)使用中性名词:学术研究要尽量使用中性名词。
3.概念的定义
(1).定义的定义: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的较为简短而明确的命题。
对关键概念的定义反映研究者的基本功。
(2)下定义的方法;
①名义定义,同义词界定,
②实指定义,指明法
(2)可间接观察的。工作经历
(3)结构性的。智商。
管理研究当中的许多概念属于第三种情况,常常又被称为“构念”(满意度,离职倾向、组织承诺)
2.名词与术语
词语,概念的表达形式
(1)名词与术语的使用要求
科学的方法要求每一概念和名词要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规范的可观测的一组心象)。
(2)需要避免的错误:
②对原因、行为目的发问“……为什么?”
③对过程和状态发问“……是怎样的?”
这三种问题都可以转化为问题①,所以问题①是基本形式。
②可以转化为“……原因是什么?”
③可以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①。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X)?TR这种形式。
X叫问题的指向,它是研究的目标
()?叫疑项
TR叫应答域。
好的问题的应答域有明确的限定,但是又可能是错误的。对应答域的预设,反映科研水平和能力。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我们指出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概念化是指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
概念化是我们指出术语含义的过程。
概念化为研究中的概念指定了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
(3)概念的可观察性:
Kaplan(1964)將科学家欲測量的事物分作三类:
(1)可直接观察的。身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