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9(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9(人教版必修三)
2).代表人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物及主张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 康有为及其主张 Ⅰ、代表作: A、 《新学伪经考》 内容: 将„„斥为伪书; 意义: 从根本上动摇了„„理论基础. B、 《孔子改制考》 内容: 意义: 借助„„否定„„;宣传„„必要性与合理性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
【历史现场 】 《海国图志》的不同境遇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 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 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的雾霭。
4、思想实践:洋务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内容:
温 故 知 新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创办近代教育(办学堂、派留学生)
结局: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一、“开眼看世界”
2、主要代表人物: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 设立译馆, • 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 地理志)。
一、“开眼看世界”
(2)、魏源和《海国图志》
①编写:
编写《海国图志》 (当时介 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主张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中 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 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 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 是利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 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 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 起来。
利玛窦
中国人对世界的无知
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
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 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 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 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 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 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温 故 知 新
洋务运动的影响
1、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 2、培养了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3、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扩张 5、对中国自然经济起到一定瓦解作用 6、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迈出中 国近代 化历程 的第一 步。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 ——制度模仿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阅读教材回答: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 主张?局限?
代表 人物 背景
王韬,郑观应等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 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 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 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 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 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 “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洋务派 (3)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3: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1、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维新思想的失败 2、失败原因:A、封建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B、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 性
•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思想
4、维新思想的影响
•反专制、兴民权、倡西学----思想启蒙、人民的觉醒。 •思想启蒙、人民的觉醒---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想突破 康有为 实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由“思想”到“实践” 的突破
拓展历史思维
探究二
背景: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 2、上表中两次转变和第二次突破分别与哪次侵华
战争密切相关?
第一次转变----林则徐 (思想转变) 第二次转变----李鸿章 (思想到实践转变) 第二次突破------康有为 (学制度从思想到实践 的突破)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 景: 2、洋务派主张: 3、含义:
“中学”指什科学技术 “中学”“西学”的地位:“中学”是根本
“西学”是补充(巩固根本的手 段) 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 实质:不改变„前提下,通过学习„,达到维 护„的目的。
主张
评价
①局限性: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 ②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90年代康梁思想
①政治:甲午战争的失败,帝国主 义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1).背景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
Ⅱ、其思想的影响:
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势力, 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被称
拓展历史思维
探究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 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人教版教材 (1)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依据材料 一、二说明“造反”和“跪着”的含义。
一、“开眼看世界”
1、是打开眼界, 去面对整个世界; 探究问题1: 2、转变观念,正 中国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开眼看世界”的? 视中国的落后, 1、背景: 进而学习西方。
鸦片战争前:
① 清王朝危机四伏、对西方情况一无所知
②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侵略扩张
2)、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刺激,惊醒有志之 士。 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该主张是什么人提出的?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出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忧
统治危机加深
外患
2、洋务派及其主张: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阅读课本,理解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行动的理论依据,指导思 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
材料一
② 梁启超代表作及主张
A. 代表作:《变法通议》
B. 主张:
抨击 „„2
宣传 „„3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③ 严复的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 主张主权在民
• 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
政治:
变法图存;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百 日 维 新
拓展历 史思维
探究
●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康 有 为 郑 观 应
李 鸿 章 林 则 徐
1、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
林则徐 实现了思想由愚昧封闭到学习西方技术的转变 李鸿章 实现了学习西方技术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 郑观应 实现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思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的特点: ●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背景: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
共同主题: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器物学习
民 族 危 机 加 深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向 西 方 学 习 不 断 深 入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作。” 具体内容 •
方法
目的
——《海国图志.序》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主要代表人物:
(1)林则徐 (2)魏源 地主阶级 抵抗派
3、影响: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 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掀起向西方学习的 新思潮。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周兴旺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 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 日本被大量翻印,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出背景?含义?该主张指导下的实践?影
响?
近代中国
屠
龙 大 会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实质 】向西方学习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思 想
第14课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 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对世界的无知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梁启超《变法通议》: 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
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日人之游欧
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 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 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以上材料体现了梁启超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跪着:借助儒家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