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泰蓝的制作表格

景泰蓝的制作表格

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的解释、说明。如,文学是艺术或文学是语言艺术等。
(二)六道工序中,课文为什么对"掐丝"、"点蓝"两道工序说明详细?
分析:因为这两道工序最关键最复杂,又是一般读者所不知或知之甚少的内容,所以必须详细说明,读者才能明白;同时,这两道工序又最有特色,它们是景泰蓝制作的独特工艺流程,所以要详细介绍。
(四)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以先后顺序进行说明。(2)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分类等多种说明方法。(3)语言准确、通俗、平易、自然。
三、教学过程设计
初中,我们学过大量的说明文,回忆一下,有哪些篇目?师生一起列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等等。
教学
重点
1、解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扣住“手工操作”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
难点
下定义和诠释的区别、语言特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




三、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安排说明顺序,并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以及读者的认识实际,安排详略,区分主次的特点。
(四)分析课文。(以前四段为例详细分析,后面的内容概括分析)
现在看课文第一段,齐读一遍,然后概括大意。指名讲述第一段大意,师板书:
一、参观的时间、地点、内容。
提问: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不是参观记,为什么开头要写上这样一段文字呢?
师生归纳出三个作用:①为下文按参观的先后即工艺流程为顺序说明作个提示;②句中“粗略”一词暗示全文的调子;③使读者仿如置身于参观队伍中,增强亲切感。
要求答出: 1.篇名: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多收了三五斗)。2.简介: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教师补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1894-1988)江苏苏州人。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提问:文句中的“制作方法”指什么? A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B点蓝、烧蓝和打磨C景泰蓝特殊的工艺过程D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启发:此题是1989年全国高考题,有一定难度,需仔细读课文思考。(确的项是B项。文句讲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这里的“形式”联系上文指“繁笔”,而用繁笔的道理,上文讲可以防止色料溢出、破裂和剥落,这里暗示了三道工序,指B项所指点蓝、烧蓝和打磨,故应选B。(A项的“掐丝”本身不可能决定“掐丝”的形式”。C项的“工艺过程”还包括“做胎”和“镀金”,而这两道工序并不能决定采用掐丝的形式。)
问题:本段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A比较说明B比喻说明C举例说明D分类说明(没用到的说明方法是D项的分类说明。)
提问:用到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归纳:比较说明如拿掐丝与刺绣比较;比喻说明如把柳叶的两笔作左右括号;举例说明如以粘一棵柳树为例;下定义说明如掐丝就是拿扁丝粘在铜胎表面上。)
分析第五段:在说明中穿插作者的感受和体会可以突出工人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又避免长篇说明的枯燥、乏味。
分析第四段,板书:掐qiā蘸zhàn恰如其分fèn比较:“恰如其分”和“恰到好处”。
提问:文中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但有时却不能,前者“分”是分寸、界限,正好到那合适的界限;后者是正好到最合适的地步。如:批评要恰如其分。母亲做的饭挺好吃,火候恰到好处。
指名读第四段,分析:“剪好”的“剪”与前文“该多长”照应。“曲好”的“曲”与前文“该怎么弯”照应。
教师评析、明确:第二种结构层次划分比较相宜。第一种划分之所以不将文章最后一段划为第三部分,是因为这一自然段作为小结不是针对整篇课文而言,而是就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六道工序而言,所以仍属于"景泰蓝的制作"的范畴,因而不能单独和第一部分构成平列关系,只能和制作过程合在一起与第一部分构成平列关系。(结构:总分总)
课文语言的口语化更体现了准确、通俗、平实、自然的特点。比如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课文运用了"现在把……说一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等语句,准确而平实自然。再如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时,作者用了"算是借一点机械力","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等语言,朴实,通俗。
教师明确:文章主要介绍了景泰蓝精细而复杂的制作过程(特征:手工、繁复、精细)。而其中以对"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的说明力量详尽。"掐丝"部分,课文不仅介绍了由粘丝、烧焊到清洗的各个步骤,而且介绍了掐丝的构图特点和所费工时。"点蓝。部分,在说明了什么叫点蓝及景泰蓝名称的由来后,又分别介绍了色料的原料、研磨方法及如何填色料。其中对填色料的介绍尤为详尽,从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的形状,色料填在哪里和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直到烧后又如何填、填几回,填后需再烧等等,无一不介绍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至于其他部分,除"制胎"介绍略详外,"烧蓝"、"打磨"及"镀金"各部分的介绍都比较简略。
(五)继续分析课文。
教师: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回答此题,要求学生先简要说出每道工序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说明操作步骤,然后找出说明方法。
要求回答:
1.制胎:先说明用红铜作原材料及原因,再以圆盘子"、比较大的花瓶"及"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盒之类"为例,介绍了"设计。、"尽打"、"圈"、"重叠"、"接合"等操作步骤,最后又以"铜器作"作比喻加以证明。
小结: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回答问题。今后我们还会不断加强这种能力训练。
教师:这节课主要解决几个问题(板书)(1)文章的内容及详略安排;(2)文章的结构层次;(3)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几点是读过一篇说明文后,首先应理清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对文章的"总体把握"。
先谈第一个问题:文章的内容及详略安排。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小结:写作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它在语言的表达上,比起其他文体更简明,更准确、更周密,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除了学习它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之外,还要着重学习它的语言,这样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作者简介。
教师:叶圣陶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文章,请同学说出篇名,并就你所知道的,对作者作简要介绍。
(三)熟悉课文。
请2一3名学生顺次朗读,(1-4,5-7,8-12,13-17)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每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均就学生朗读情况作指导性小结,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前提下指出不足。
朗读完课文,让学生说出黑板上的字的正确读音,教师板书:
砧zhēn(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芨jī(白芨,多年生草木植物)醮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硒xī(非金属元素)臼jiù(舂米的器具)铜器作(zuō):(作坊zuō作料作践zuó作业zuò)铬:(gè)硒:(xī)拌和:(huò)铁屑:(xiè)釉(yòu)铀(yóu)疏疏朗朗:稀疏明朗的意思。界成:划分界线而成。匀净:精细深浅一致。
读第三段然后分析,提问:“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文句中的“这”指代什么?“繁复的工作”从全文看,指代什么?(“这”指代制胎,“繁复的工作”指代以下的流程,包括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板书:
二、制作过程
继续提问“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过渡句,承上启下。)
过程与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初中已掌握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是因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而不同。
3、练习设计重在“双基”的落实,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又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情感态度特点,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即文章的结构层次问题。
就文章大的层次划分,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即:(1)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待进行介绍说明的缘起;第2段至结尾为第二部分:说明景泰蓝的制作。(2)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待进行介绍说明的缘起;第2段至第16段为第二部分: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小结、强调景泰蓝为手工制作的特点。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平实、通俗、自然的特点。
读这篇课文有平白如话之感,不同于一般科研专著那样大量使用专用术语。只是各道工序的名称使用了"制胎"、"掐丝"、"烧焊"、"打磨"、"镀金"等术语,这是非用不可的,而且这里用术语,既能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炼,而且也能使读者易于把握每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至于第2段中的"延展性",第6段的"膨胀率",第17段的"机械力"等,读者一般都能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