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学期醴陵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卷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班级:姓名:考号:第I卷选择题(60分)注意: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2.白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或组织液或淋巴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3.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4.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5.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①激素是有机分子②激素是信息分子③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④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6.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②直接进入血液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D.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8.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C.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或形成记忆细胞D.效应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9. 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探究的问题: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C.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D.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1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80只B.大于200只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体12.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14.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16.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17.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C.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D.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1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19.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
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
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21.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而糖原不会出现在其中B.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凋亡,这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C.肾上腺、甲状腺、汗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D.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浮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以相互交换22.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
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小鼠胚胎干细胞是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23.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
则有关说法不正确的说法是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Q点的兴奋B.②→③过程中,Q处有K+外流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完全不相同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24.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 )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C.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25.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B.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C.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D.第5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26.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7.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28.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29.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价值30.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
图丙表示引入鸭子后处于稳定状态时的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子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若仅从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C.若蝗虫最初有N0只,每天增加3%,呈“J”型增长,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D.图丙中H为蝗虫数量变化,图甲中的①②③④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依次对应图丙中的abcd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一、必做题(31至33题,共30分)31.(10分)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