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液的诊断与监测润滑油变质及携带的外来污染物均会造成设备的故障,设备有故障时产生的颗粒及泄漏物也会落在润滑油中,因此我们检测润滑油的各指标及污染物的含量,即可推测设备状况和作出故障预测。
1 润滑油常规指标变化指标变化到一定程度后,继续使用该润滑油就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或使设备磨损加剧而发生故障,措施就是更换新油。
为了保护设备,润滑油生产厂和设备生产厂都推荐一些换油指标值,提供给设备使用者或管理者作为换油的指导。
反过来,可把这些值作为设备将可能发生故障的警告值,并从设备运行过程中这些值的异常变化推测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如某设备在运行中润滑油粘度突然快速上升,酸值也随之快速上升,数值己高于换油的警告值,就可肯定润滑油在这阶段在高温下工作而剧烈氧化,应从造成油温高的原因去跟踪,检查影响温度升高的有关部位如冷却系统等的故障。
又如某柴油机油使用中粘度下降较大,其闪点也随之下降,可以肯定原因是润滑油被柴油稀释,就应去检查柴油雾化系统有何问题。
内燃机润滑油在运行中几个常规指标的变化原因如表1所示。
表1 润滑油在运行中几个常规指标的变化与设备故障在用润滑油测试出某一指标达到规定值时,表明此油已不胜任其工作而需更换新油,若继续使用,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或对设备有损害,但与设备将发生故障并无直接关系,只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凭以上的几个常规指标对润滑油及设备状态监测已很足够,并不一定要动用很多复杂的仪器。
例如在很多情况下设备会因进水而发生不正常磨损,我们只要从油中含水量即可得到警告,而不必从润滑油中颗粒分析得知异常磨损,再去进行油的常规分析,从含水量超标得知异常磨损的原因,才去寻找水的来源,这种因果倒置的思路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贻误了处理故障的时间。
又如从润滑油的闪点和粘度大幅下降肯定润滑油被汽柴油稀释,必然表明此发动机燃烧不良及可能磨损大,应及时检查燃料供给系统。
润滑油在降解后,除了各常规理化指标发生变化外,润滑性能也随之变坏,如抗氧性、抗磨性、抗泡性、抗乳化、空气释放值等与新油比也越来越差,也预示故障的发生,因而也要定时测定。
在监测分析中,对设备用油进行的理化分析项目有粘度、总酸值、水分、抗乳化性。
粘度指标能总体反映油品的品质状况,粘度值的明显升高或降低,都能直接或间接表明油品的品质有劣化,如被污染、油品变质等方面的可能性,是油品的重要理化指标。
一般而言,液压油或齿轮油失效的粘度变化报警限值在新油粘度的±10%。
从粘度监测情况看,各油品的粘度的变化趋势动均在±10%之内,故油品的粘度变化均在正常的变化范围,说明油品未受到明显的外来污染、及发生明显的氧化变质。
另一反映油品氧化变质的重要指标是总酸值(TAN),TAN是对油品酸度进行衡量的指标,TAN的升高,能直接反映油品使用过程中因受到氧化而发生变质劣化的程度,并可间接表征油品受外界污染颗粒或磨损金属颗粒污染的程度,监测的重点是观察其变化的趋势,因氧化的速率变化比其绝对值更为重要。
水份指标可反映油品中混入外来水的可能性,明显的水份能破坏油膜的形成,使润滑效果变差,并使有些添加剂水解失效、也会加速油品氧化变质,因而对油品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
对于所监测的设备,有相当部分设备的油路会流经工作于多水部位的零部件,因而,对水份的监测意义非常重要。
2 磨损颗粒分析设备磨损下来的金属颗粒被流动的润滑油携带出来,可从润滑油中磨粒的数量和大小推测磨损程度,从磨粒的形貌推测磨损发生的类型,从磨粒的合金成份推测发生磨损的部位。
(1)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或X荧光光谱、等离子光谱等可同时测出几十个金属元素在润滑油中的含量,也可测磷、硫等非金属含量,试验设备较贵而操作简便。
原子吸收光谱仅能逐个对有限的几个元素测定,设备较便宜而操作较麻烦。
光谱法只能测溶于油中(也可以金属化合物形式溶于油中)或以极小颗粒<5μm分散、悬浮于油中的元素含量,也就是添加剂中金属元素、小于5μM的磨损颗粒和腐蚀磨损的金属元素。
通过光谱分析,可监测磨损金属的元素Fe,Al,Cu,Pb,Cr,Mo,Mn,Sn,Ag,Ni的变化趋势,当这些元素的含量逐渐偏高时,即预示设备有可能磨损加剧,综合铁谱的分析,即可确定设备是否存在异常的磨损和可能的磨损部位。
某船务公司对两台车的润滑油中铁含量和发动机磨损作了测定,关系较吻合,如表2所示。
表2 润滑油铁含量和磨损数据(2)铁谱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磁力梯度和重力梯度将金属磨粒从润滑油中分离和按大小排列的仪器,从原理上它对研究设备摩擦磨损很理想,因为它能把磨粒按大小分开和计量,而大磨粒是恶性磨损的结果,可从大磨粒的量判断磨损的严重程度;又能观察磨粒形貌,由此判别磨损的性质和类型;还可从加热后磨粒的变色情况了解是何合金,从而推测磨损的部位。
(3)磨粒分析方法的应用表3是简单的举例,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
表4中的范围值视某设备的金属构成而定。
表3 润滑油中金属磨粒的来源和检查原因表4 光谱分析法润滑油中金属含量警告值某矿对大型矿井减速机用油进行监测,用了7440h的润滑油的光谱法元素含量如表5。
同时又做了铁谱、红外光谱及常规分析,然后用GOAFDS系统进行计算,得出“可能轴承存在异常磨损”的诊断,拆机后证实巴氏合金轴承磨损严重。
从表7-46中铅含量大,也就会怀疑含铅大的轴瓦有大问题而立即拆机检查。
表5 某矿交流机组减速机润滑油样检测对宝钢蜗轮蜗杆箱的润滑油作元素含量光谱分析如表7-47。
又做了铁谱,最后推测蜗轮磨损严重,拆机后得到证实。
从表6中铜和硅含量惊人的高即知铜蜗轮磨损严重和进砂子多,应立即拆检和换机油。
表6 宝钢蜗轮蜗杆箱润滑油元素含量光谱分析从配件磨损表面状况及磨粒形态推测故障性质及原因,实际发生的磨损现象较难分辨,必需在现场作判断,才能推测故障原因,从而提出处理措施,一般从磨损的各自特征出发,抓主要矛盾推测原因。
表7是在这方面可供参考的提示。
若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配件一起工作时,情况复杂得多,这就有赖于经验及从其他方面的验证。
表7 几类磨损的摩擦副表面及磨粒特征及原因推测(以黑色金属为例)3 润滑油压力监测机油泵为了保持润滑油在设备中不断循环,要有一定的油压,如果高于或低于规定范围,预示有故障发生的可能,应及时检查及排除。
因此很多设备特别是车辆都设有低油压报警。
从故障诊断的角度,油压的变化有如表8的可能情况,应及时处理。
表8 机油压力变化的可能原因4 润滑油消耗量的监测设备设计水平越高,制造精度越高,其润滑油消耗量越小。
许多设备都把机油耗作为一个指标列在规格上随着运行时间加长,运动件不断磨损使配合间隙加大,油耗就会不断增加,若有油耗异常变化,也预示将出现有关故障,这些故障可能是:①油路漏油或密封件失效;②运动件间隙过大造成窜油;③回油孔堵塞;⑥油温过高;⑦积炭堆积。
我国的平均设备管理水平不高,设备更新慢,设备状况不够好,表现之一是漏油窜油严重,而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重视。
表9的数据表明,漏窜的油量(等于补加的油量)远大于换油量,如不认真对待,又是故障之源。
表9 某设备机油耗统计/kg5 几种现场机油分析方法(1)水分把润滑油放在铝箔或锡纸做的小盘上,用酒精灯或打火机烧1~2min,若飞溅或冒泡则含水量大,若有连续爆裂声则含水大于0.03%,若一点爆裂后无声,含水小于0.03%。
(2)碱值加2mL油样于试管中,加10mL指示剂(50μg/g高锰酸钾溶于50μg/g醋酸),注入0.5mL酸性试剂(高氯酸)相当于2.5mgKOH/g总碱值,充分摇匀后若呈紫色,该油仍可用,绿色为临界状态,黄色表示碱值耗尽,需换油。
(3)斑点斑点试验是应用已久的简单实用的判断在用润滑油状态的现场试验方法,方法是将几滴在用润滑油滴在定量滤纸中心,润滑油扩散后会成为图1图形,判别的原则是:沉积区的颜色越深,面积越大,表明润滑油中沉积物越多,降解程度越深,沉积层与扩散层间的分界线很模糊,表明润滑油仍有好的清净分散能力,若分界线很清晰,表明润滑油的分散能力已很差。
外围的油环在润滑油新鲜时为透明无色,随着油氧化的加深,由浅黄至黄至棕红色。
为了操作方便,按润滑油中沉积物量的多少做成几张参考图谱,沉积物从少到多分成一、二、三、四等几级,将某在用油的斑点与之比较,得出此油的降解程度。
也有的把某一润滑油按运行里程或时间顺序各滴在同一张滤纸不同位置上分别扩散,其斑点比较起来非常直观,此方法简单易行,应用非常广泛,并向定量和半定量发展。
图1 润滑油斑点图1一黑晕圈;2—沉积区;3一扩散区;4—透明区滤纸斑点试验法方法是把在用润滑油在滤纸上滴5—6滴,室温下静置0.5—1h,从扩散的斑点按四级进行评定。
一级:油斑的沉积环和扩散环间没有明显界线,整个油斑颜色均匀,油环浅而明亮,油质良好;二级:油斑的沉积环色深,扩散环较宽,二环纹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油环呈不同程度的黄色,油质己污染,应加强机油滤清,润滑油可继续使用;三级:油斑的沉积环深黑,沉积物密集,扩散环狭窄,油环颜色变深,油质已达劣化;四级:油斑只有中心沉积环和油环,无扩散环,沉积乌黑,沉积环稠厚而不易干燥。
(4)外观外观检测主要是通过观察油的颜色和气味来进行判断的。
如油的颜色变浅,应考虑是否混入了稀释油,必要时测量油的粘度。
如果油的颜色变深,稍微发黑,则表明油己开始变质或被污染。
此时,若油的工作时间不长,可能是过滤器失效或有其它污染途径。
如果油的颜色变得更深,不透明,并浑浊,这表明油己完全劣化或严重污染。
如果油本身颜色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浑浊,不透明,这往往是油中混入了水,至少有0.03%的水。
必要时可进行水分测定。
但必须注意,有些高级液压油在初装到油箱里时,看起来好象浑浊,经过一段运转后,便透明了,并没有丧失原有性质,这应当看作是正常的。
通过外观检测对油的优劣进行判断及处理方法如表11所示。
表11油污染程度及处理表(5)粘度粘度是表示油粘稠程度的物理量,衡量液压油优劣的主要指标。
在化验室可通过运动粘度仪进行定量测定。
其测定值与新油的运动粘度进行比较,若变化量超出±5%的变化范围,应更换油。
现场简易检测时可采用直径为15~20mm,长为150~180mm的两根试管,分别在试管中装入三分之二高的同一型号的新旧两种油,均封好管口。
在同一温度下,使两者同时倒置,分别记录油中气泡上升的时间,如果新旧油之间的流动时间差超过10%时,则表明旧油的粘度已增加或下降了10%。
目前国内外粘度变化控制范围在±10%~±15 %,超过这个控制范围,则应考虑去除杂质或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