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高三语文课外名句集释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粗茶淡饭,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不道义,富有,地位高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没有回答。
(回来后子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6.略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
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
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
8.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
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
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
9.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11.《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2.“自暴者不可有言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他)该怎么办。
(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14.《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5.【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
子路》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设的前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
他们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全句的完整版应该是:君子喻之于义,小人喻之于利。
“喻”应解释为“明白、知晓”,这里可以用使动用法解释,“于”应同义“以”,解释为“用” 。
全句的翻译:用义来使君子明白(某件事),用利来让小人知道(同样的事)。
17.子曰:「君子说: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论语》 -- 孔子1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意思是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9.《论语·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也就是说,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
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21.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2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自《论语·雍也》吃着一碗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们都不能忍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忧虑,可是颜回却不会改变志向,乐在其中。
这是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25. 原文]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
)问道:“乐正子为人如何?”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
”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
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26. 《论语·学而·第一》里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道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8.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虽:即使。
暴(Pù):通“曝”,晒。
寒:冻。
2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虽有美食嘉肴,不去吃它,则不知它的滋味美得如何;虽有很好的知识学问,不去学习它们,则不知它好在什么地方。
因为上面的缘故,学的人深入进去,学了以后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教的人在教他人解困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知道自己不足的学子,定能自我反省;明白自身困惑的教者,也一定能自强不息。
上面说的就是教育和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道理。
3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道为学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
3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33.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
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37.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