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20年高考山东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作业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一、1.答案 D A.“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在第2段只是说“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由此不能推断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

B.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

C.“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2.答案 C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

3.答案 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

二、(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互联网的发展是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

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

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

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信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

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

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信自由等。

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

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

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

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

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

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

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信自由。

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通过网络渠道泄露涉密信息。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

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4.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信自由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

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4.答案 D A.根据原文“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可知,“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错误。

B.“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无中生有。

C.根据原文“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信自由等”可知,“具有权威性、独立性”错误。

5.答案 A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错误,应该是“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最终指向”。

6.答案 B “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过于绝对,文中只论述了“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内容。

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2019济南历城二中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