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数学拿120分的全攻略总结
高考是应试的选拔考试,我们要清楚它的作用有两点:1.选拔人才2.高中毕业。
所以有的题目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只要把这些简单的题目都做对,分数自然也不会太低啦~
高一数学54,对是150的满分。
当时状态是上课不怎么听,当然也听不懂,下课不复习不预习,当然也不做题。
高二时遇到特别好的数学老师,决心要学好数学。
恰好又遇到特别好的同桌,不厌其烦给我讲题讲知识点。
这时的状态是上课会听,平时会做作业,不会的会问。
高二上学期的期末考,第一次及格次数,97。
有了信心,高二下学期开始早起做数学。
因为是寄宿学校,配了教室钥匙,每天五点半到教室打开全校第一盏灯。
别人看语文我做数学,别人背英语我做数学,这时能够勉强上100分了。
(意思就是要勤奋~)
因为高二学年只考新知识,所以即便基础差,仍然能侥幸及格。
当高三开始全面复习的时候问题很迅速地暴露了。
这时我采取的了大概是最笨的方法。
·做清楚课本后面所有的题·
这是数学老师的要求,一开始觉得即便我基础差,课后练习未免也太low,不愿意做,但还是在高三开始前的假期完成了。
教材毕竟是教材,看似和考试要求相差甚远,实则是打
基础的最佳材料。
(这一点高考菌深以为然,切忌眼高手低~有时候做一遍心里会更踏实~)
·研究透真题·
我对比了十套高考数学卷,发现几乎都是一个套路,于是我开始集中练习。
我是这样做的,比如大题第一道总是三角函数,我就把所有三角函数一起做,不会就看答案,再做,循环往复,十套卷子的三角函数都会了,这时再做新的卷子上的三角函数题时,就觉得完全没难度了。
·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书·
我知道自己时间很紧张基础很差,在选择资料书时我只用了一本,是一本比较基础的复习资料,当然也有错漏,不过老师有详细讲解。
配套平时发的练习试卷和考试试卷。
我觉得以我的能力啃完这一本书已经很够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了解试卷,有所取舍·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在无数次练习之后我对自己各部分的做题速度有了认识,我做题慢,往往客观题就要一个小时,大题只有一个小时就很仓促。
于是客观题方面我主要练速度,正确率控制在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只允许错最后一道,因为客观题的难度有时也会超过大题。
大题通常分好几问,前面几题都较简单,要求全部完成,最后两道大题的最后一问可以暂时放弃,留出时间慢慢想,能做多少是多少。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
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