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蚌医附院ICU 杨梅一、亚低温治疗1.定义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肛温32~35?C),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2..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①缓解ATP的消耗速率,减少低血流灌注区域的氧需求;②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摄取;③改变细胞内信使的活性,改变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④延缓破坏性的酶促反应,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反应;⑤减轻对血-脑屏障的破坏;⑥保护膜蛋白的流动性;⑦缓解再灌注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⑧减轻细胞内酸中毒等;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

3.方法:使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中心温度为32??35℃)。

先将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40ml)用微量泵静脉泵入,根据病情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用量,使患者安静无寒战,结合物理降温,可根据具体条件使用半导体或循环水制冷式降温仪,降温效果差者可加用冰袋或酒精擦浴,也可使用血管内降温机。

4.临床意义1)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2)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3)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

4)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5.适应症1)心肺复苏后病人2)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3)低温麻醉病人4)高热惊厥或中枢性高热病人5)感染中毒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病人6..亚低温治疗的原则1)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2)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3)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

4)降温不宜过快,体温每小时下降1℃为宜,复温速度要慢一般每个4小时复温1℃,在12-16小时内升至36.5??37℃。

二、护理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机会。

2..神经系统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特别在复温阶段,因为复温过快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3..呼吸监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幅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4..循环监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5..体温护理(监测)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2~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

若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

若体温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若体温低于30℃,易出现心律失常室颤。

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6..呼吸道管理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啰音,提示呼吸道梗阻。

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同时应重视呼吸道的湿化及温化,维持病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7..体位护理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8..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眼睛泌尿道等护理。

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

9..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

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

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三、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1..寒战降温过程中常有寒战发生。

寒战可显着增加能量和氧需求,持续寒战使代谢率提高1倍。

可应用镇静剂、麻醉药予以对抗。

采取手、足和面部皮肤保温措施,有可能减少寒战的发生。

2..免疫抑制及增加感染风险低温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白细胞的迁移和吞噬作用,从而抑制炎性应答反应,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由于低温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糖,可能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

应严密监测警惕感染的发生,尤其应关注手术切口、外伤创面、导管穿刺部位及压疮的护理。

3..电解质异常在低温诱导和维持期,可发生多种电解质水平低下,导致低镁血症、低钾血症、低磷血症和低钙血症等。

4..干扰凝血功能低温通过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抑制凝血通路的酶类及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活性,最终产生抗凝效应,导致凝血酶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对于具有低温治疗指征,但同时有活动性出血或有极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采用较浅的低温水平,并注意严密监测。

5..诱发高血糖低温可显着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故接受低温治疗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风险增加。

由于昏迷患者发生低血糖不易被发现,除应严密监测外,不宜将血糖控制过低,维持在8~10mmol/L之间较为稳妥。

6..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轻度低温导致心动过缓和体循环阻力增加;体温低于30℃时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但在33℃以上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极低。

7..影响药物的清除及效能多数情况下,低温对药物的影响是减少其清除,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

应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时应加强临床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1.亚低温治疗开始时先给冬眠药物再行物理降温,停止亚低温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合剂。

2..复温应缓慢进行,多采用自然复温至正常,一般在12小时恢复正常,防止复温休克和颅内压骤升。

3.多器官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严重心肺疾病,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亚低温治疗,儿童老年患者慎用。

4.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包括冻伤及压疮,水电解质紊乱,凝血障碍,复温休克,心律失常及各种感染等。

5.当患者达到治疗温度,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维持24小时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若病情需要可延长低温时间,通常一个疗程为3¨C7天。

讨论:临床常用的物理降温的方及注意事项局部冷疗法1.头置冰帽为患者戴上冰帽,患者后颈部、双耳外面和接触冰块的部位垫以海绵垫,以防止冻伤。

因为中枢性高热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所以头置冰帽,可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从而减少脑细胞耗氧量,起到脑保护作用。

头置冰帽期间,要注意观察头部化,每10 min查看一次局部皮肤颜色,尤其注意患者耳廓部位有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注意心率变化,有无心房纤颤,心室纤颤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2.大血管处置冰袋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把冰袋装在布袋内或用小毛巾包裹,然后放在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腘窝等血管丰富处,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30 min,以免局部冻伤或产生继发效应。

使用冰袋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

全身冷疗法1.温水擦浴取32 ℃一34 ℃温水,暴露擦拭部位,以浸湿的纱布垫包裹手掌,自颈部外侧沿上肢外侧擦至手背,自腋窝沿上肢内侧擦至手掌,自颈下肩部擦拭全背部至臀部,然后穿好上衣,脱去裤子,自髋部沿下肢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沿下肢内侧擦至内踝,最后从臀下沟沿下肢后侧擦至足跟,边擦边按摩。

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处稍用力擦拭并延长擦拭时间,以促进散热。

禁忌擦拭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部位,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

擦拭过程中注意为患暂保暖,30min后测体温。

2.乙醇擦浴取25%一30%乙醇4l ℃一43℃,操作步骤同温水擦浴。

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热乙醇挥发更快,擦浴时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吸收和带止机体大量的热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因此,机体散热增加,降温效果更强,乙醇温度高于皮肤2℃一3 ℃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带走大量热量。

3.静脉降温法对个别顽固性高热,可给予静脉输注低温液体,有效率l00%。

可将0.9%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置入冰箱降温至0℃一10℃时取出,用保温套包裹。

50岁以上及小儿患者输入5 ℃一10 ℃ 500 ml液体40滴min,其余年龄输0 ℃一4 ℃ 1 000 ml液体60滴/min,输注时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心电监护,测体温1次/10 min,若收缩压低于100mmHg或者体温降至37.5 ℃以时应停止冰水输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