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

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

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数据中心机房物理环境、不间断电源系统、供配电系统、空调系统、建筑装修、综合监控系统、限用物质限量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适用于公共机构的各类数据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其他各类数据中心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防火门验收规范
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缆
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
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
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部分:电能能效要求和测量方法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机械防盗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中心
由计算机场地(机房),其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软硬件、信息资源(数据)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组成的实体。

[ ,定义。

]
3.2
绿色数据中心
全生存期内,在确保信息系统及其支撑设备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条件下,能取得较大的能源效率和较小的环境影响的数据中心。

3.3
公共机构
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3.4
主机房
主要用于电子信息处理、存储、交换和传输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的空间。

包括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存储机房等功能区域。

3.5
辅助区
用于电子信息设备和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监控和管理的场所,包括进线间、测试机房、总控中心、消防和安防控制室、拆包区、备件库、打印室、维修室等区域。

3.6
支持区
为主机房、辅助区提供动力支持和安全保障的区域,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电池室、空调机房、动力站房、不间断电源系统用房、消防设施用房等。

3.7
行政管理区
用于日常行政管理及客户对托管设备进行管理的场所,包括办公室、门厅、值班室、盥洗室、更衣间和用户工作室等。

3.8
灾备机房
用于灾难发生时,接替生产系统运行,进行数据处理和支持关键业务功能继续运作的场所,包括限制区、普通区和专用区。

3.9
自然冷却
利用非通过主动制冷的自然界的冷源来实现冷却的制冷技术。

3.10
不间断电源系统
在市电断电或发生异常等电网故障时,不间断地为用户设备提供电能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 ,定义。

]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电能使用效率()
:电磁兼容()
:信息技术()
:不间断电源系统()
5 总则
5.1 数据中心机房应优先采用模块化技术建设在建筑物内(包括大楼、地下室等);安全级别低于中的级要求的数据中心机房宜建设在建筑物内,可采用集装箱式机房。

5.2 公共机构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除要遵循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其它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6 数据中心基本要求
6.1 数据中心选址
6.1.1 应选择电力和通讯可靠、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场所。

6.1.2 选址周边自然环境应清洁、无强灰尘和强电子辐射;应选择远离产生油烟、有害气体的场所;远离生产或储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加油站、大型储气罐等。

6.1.3 应选择远离水灾、火灾和自然灾害隐患区域;就近地区宜有消防站和治安部门。

6.1.4 应选择远离强振源、强噪声源和强电磁场等干扰源的场所。

6.1.5 应选择四周和上下层远离厕所、食堂和供、排水系统的场所。

6.1.6 选址与设备布置应考虑减少能耗,宜临近楼宇总配电室,减少电力损耗。

6.1.7 数据中心的主机房宜临近空调室外机放置位置,减少制冷系统损耗。

6.1.8 空调室外机放置位置应避免设施运行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1.9 数据中心的主机房位于办公楼宇内时,应避免位于建筑物南侧及顶层,宜位于建筑物中部不直接临近建筑物外墙。

6.1.10 结合现有设备和未来将要使用的设备自重情况,数据中心所处区域的承重指标应符合中相关规定。

6.1.11 新(改)建数据中心应设在办公大楼相对独立的区域,并不易被外人识别。

6.1.12 数据中心不宜建在居民小区和商业区内。

6.2 数据中心机房空间
6.2.1 数据中心机房应具备主机房、间、基本工作间(监控、操作室)等,还可具备电池间、空调机房等。

6.2.2 主机房应保持足够的空间和高度来放置各类设备,实现有效通风和便于操作。

6.2.3 新建数据中心机房的净高不宜低于,最低不得低于。

当主机房防静电地板下仅走线不送风时,地板下静空间应高于;当主机房防静电地板下送风时,地板下静空间应高于,根据需要配置通风地板。

6.2.4 改建数据中心机房的净高应能满足设备通风换热要求,不得低于。

采用下送风方式的主机房,地板下静空间应大于;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其它可满足设备通风换热要求的技术措施,如采用行级空调、机柜级热管背板、下送风机盘管等近距离制冷方式。

6.2.5 当数据中心机房采用集装箱式机房时,应满足安装、搬运和运行维护的要求。

6.3 数据中心机房分区与设备布置
6.3.1 主机房宜进行分区设置。

新建或改建的数据中心机房宜分为主机区、存储区、网络通信区等,各分区应设立电子门禁实行分区管理;条件不具备的既有数据中心机房进行改建,不能按上述要求进行分区时,可将主机区、存储区、网络通信区合为同一区域,且将该区域分成三个逻辑小区,按照功能分别放置主机、存储区、网络通讯设备,并设立清晰标志。

6.3.2 核心网络设备、计算设备、存储设备放置区域布置应控制人员出入,远离出入口。

6.3.3 当数据中心具备测试区、开发区时,该区域电源宜采用独立于主机房的系统。

6.3.4 产生尘埃及废弃物的设备应集中布置在数据中心机房边缘或靠近机房的回风口处,且远离对尘埃敏感的设备。

6.3.5 运行与监控值班区应便于人员应急逃生,设置在靠近出口处的地方。

运行与监控值班区的噪声应符合中规定噪声小于等于()的要求。

6.3.6 各分区所配置电量及空间应有一定的冗余,以备未来扩充。

6.4 机房内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
6.4.1 改建数据中心的规模和相关系统等级宜符合相应类别数据中心机房的规定。

6.4.2 当采用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机房时,相关系统等级不得低于中的级。

6.4.3 数据中心机房内用于搬运设备的通道净宽应大于;
6.4.4 当主机房内机柜采用面对面布置时,机柜正面之间的距离宜大于;
6.4.5 当主机房内机柜采用背对背布置时,机柜背面之间的距离宜大于;
6.4.6 当需要在机柜侧面和后面维修测试时,机柜与机柜、机柜与墙之间的距离宜大于;
6.4.7 当机柜成行排列,长度超过时,两端应设有出口通道;当两个出口通道之间的距离超过时,在两个出口通道之间还应增加出口通道。

出口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 , 局部可为。

6.4.8 在数据中心机房内应设置逃生通道,设置应急指示灯,并粘贴明显逃生标志。

7 数据中心机房物理环境要求
7.1 主机房内冷通道或机柜进风区域的温度、湿度、温度变化率应应符合中的规定。

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尽量选择较高的进风温度。

7.2 机房的空气含尘浓度,在静态或动态条件下测试,每立方米空气中粒径大于或等于μ的悬浮粒子数应符合中的规定。

7.3 主机房内照明装置应采用节能灯具,照度达到,应急照明亮度应应符合中的规定。

照明应采取分区分场景控制或自动控制措施。

7.4 机房内噪声、电磁干扰、振动和防静电等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 监控值班区内或有人工作区域长期固定工作位置,测量的噪声值应小于()。

) 主机房内的无线电骚扰环境场强在~和~频段范围内不应大于
(μ);工频磁场场强不应大于。

) 在电子信息设备停机条件下,设备工作场所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不应大于。

) 主机房和辅助区内绝缘体的静电电压绝对值不宜大于。

) 工作区域地面及工作台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中的有关规定。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