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第一章2.教师职业的含义人们终身或长期从事的,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

二、教师职业特点1.专业性⑴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⑵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⑶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的专业组织⑷不可替代性⑸专业人员需要长期、严格的专业培养与发展。

2.复杂性⑴劳动对象的复杂性⑵劳动内容的复杂性⑶劳动过程的复杂性⑷劳动能力要求的复杂性3.创造性⑴教具有师传授知识需要具有创造性⑵教师培养学生需要具有创造性⑶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机智⑷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需要具有创造性4.示范性⑴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⑵学生的模仿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⑶教师品德言行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⑷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5.长期性⑴教师职业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⑵教师职业劳动见效慢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1.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2.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3.教师职业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4.教师职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较高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高度的自觉性、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继承性。

第二章新《规范》的核心内容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一)教师良心的涵义教师良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所进行的道德判断与评价。

(二)教师良心形成的条件1.是教师对社会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

2、教师道德教育是形成教师良心的必要条件。

3.自我教育是教师良心形成的主观条件。

(三)教师良心的作用1.在实施教育行为前,对选择教育行为的动机起着能动作用。

2.在教育行为进行中,起着监督和调节作用。

3.在教育行为结束后,起着激励和评价作用。

(三)教师公正的作用1.有利于创造健康良好的教学氛围。

2.有利于确立自己的道德威信。

3.有利于给学生道德心灵以美好影响。

4.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5.用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是指教师为适应教育事业的要求,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自我改造、自我磨练、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等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平。

一、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一)思想政治修养1、加强理论修养2、加强三大“主义”的思想修养3、加强“三观”修养4、加强政治修养5、加强理想和信念修养(二)道德修养1、提高道德认识2、陶冶道德情感3、坚定道德信念4、训练道德行为(三)知识和技能修养1、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修养。

2、加强道德科学基本理论,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修养。

3、加强教育科学理论修养。

4、加强心理科学理论修养。

5、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6、加强专业知识修养。

7、加强专业技能修养。

(四)心理素质修养1、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认识和承受能力。

2、要培养良好的心境,保持情绪健康。

3、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4、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自我调节五)审美素养1、美能冶情2、美能启真3、美能储善4、美能塑形一、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途径(一)认真读书,善于向理论学习(二)虚心求教,善于向他人学习(三)积极进取,善于向榜样学习(四)参加实践,善于向社会学习二、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方法(一)内省1、理论对照2、实践对照3、榜样对照(二)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隐”与“微”第四章教师权利和教师义务2、教师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或资格,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要求义务人实施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

二)教师的职业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即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权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育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权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进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有权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撰写学术论文、著书立说;有权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依法成立的学术团体并在其中兼任工作;有权在学术研究中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开展学术争鸣。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教师有权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有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文体活动、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教师的工资报酬,一般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报酬、奖金、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及其他各种津贴在内的工资性收入;福利待遇主要包括教师的医疗、住房、退休等方面的各项待遇和优惠,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教师有权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形式以及其他适当的方式,参加学校民主管理,讨论学校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项,保障自身的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推进学校的民主建设。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即进修培训权,是教师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具体体现。

教师有权参加进修或其他形式的培训,以便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一、教师申诉制度:《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的制度。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二)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具有非常明确的三个特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教师专业素养1.专业知识2.专业技能3.专业情意1.专业知识⑴通识性知识宽厚的知识背景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如鱼得水,进入教育的自由王国。

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而这种人文素养来自于丰厚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积淀。

⑵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主干”和“核心”部分,也是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

一位教师的专业知识首先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掌握本体性知识,能使教师准确无误地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⑶条件性知识在教与学的领域中,教学过程被看做是教师将其具有的通识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来思考通识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即对通识性知识和具体的本体性知识作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释。

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何组织、设计和实施评价等。

⑷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具体地说,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机智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巧妙地化解矛盾,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他们已具有的学科知识与具体的课堂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

也就是说,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同时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即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等),以便学生能理解、掌握。

2.专业技能⑴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

⑵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

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编制教学计划的策略、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教学材料、课堂管理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策略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