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2020年9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 长征》教案+教学反思》【2020年9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

了解课文的大意。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1934年-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像这样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2.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

3.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指导朗读:教师先范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练习,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点)
一、歌曲导入,烘托氛围
1.课件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艰难险阻,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指名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第一句)
2.学生自由举手朗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神的?(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过渡:我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②师: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③指名读,齐读。

④教师小结:这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给全诗奠定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这句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长征艰难?(指名答)
②师:红军战士们害怕吗?(不害怕)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腾细浪、走泥丸)
③思考:绵延几千公里的五岭、翻越几千米高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英勇无畏、乐观)
④小结:这句诗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师:这句诗中,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云崖、铁索)
②(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教师简要介绍泸定桥。

③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困难呢?(暖)
④教师引导:金沙江,大渡河,这一暖一寒,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男女生互读)
⑤小结:作者用“暖”“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
②师:那你又是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
③默读诗歌。

思考: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
么?(翻过雪山,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齐读)
④小结: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二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又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红军队伍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四、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豪迈
1.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

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

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

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

这首词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2.全班齐读,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配乐齐背《七律·长征》。

[教学板书]
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五岭、乌蒙山、金沙江、
大渡河、岷山(分述)藐视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
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研读诗句,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