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可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宜选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脾胃虚寒证:可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细或迟。

宜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温胃舒冲剂(胶囊、口服液)等。

◆饮食停滞证:可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食、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

宜选山楂丸、保和丸(口服液)、枳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等。

◆胃阴不足证:可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

宜选胃安胶囊、玉竹冲剂等。

◆肝气犯胃证:可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

舌苔薄白,脉弦。

宜选逍遥丸、舒肝健胃丸、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片)、三九胃泰等。

◆肝胃郁热证:可见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宜选丹栀逍遥丸、清胃黄连丸、胃炎康胶囊、加味左金丸等。

◆湿困脾胃证:可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宜选香砂平胃颗粒(丸)、藿香正气丸(水、胶囊)、参苓白术散等。

◆湿热互结证:可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宜选甘露消毒丹、胃痛宁片等。

◆瘀血内阻证:可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斑点,脉涩。

可选金佛止痛丸、沉香舒气丸、元胡止痛片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

慢性胃炎在中医多属于胃脘痛、胃痞证。

常见7个类型:a.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b.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黄芪建中丸(汤)温脾暖胃,缓急止痛;c.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

治疗以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遥丸、元胡止痛片;d.肝火犯胃型: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e.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治疗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f.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

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g.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

我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大家都知道中药治疗无毒副作用,中药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患者反映的效果也不错,以下是本院著名中医给的出的几种慢性胃炎的处方,大家可根据自己的病情酌情使用。

1、云豆500克,红枣250克,红砂糖150克,糖桂花适量。

将云豆以水泡发后,放在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烂,待冷却后包在洁净的布里揉搓成泥,备用;把红枣以水洗后除核,煮烂,趁热加红砂糖150克,糖桂花适量,拌压成泥冷却后备用;再把云豆泥摊在案板上,用菜刀手抹成等厚的长片,上面再摊拌一层枣泥,纵向卷起,垂直方向切成回形卷块,即可食用。

本方补脾益胃,有助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胃炎的治疗。

2、粳米100克,生姜9克。

将粳米用水浸泡后,用麻纸5~6层包好,烧成炭,研成细末;用生姜煎水,冲服粳米炭粉末6~9克,早晚各1次。

服药后1周内以流食为主,忌吃生冷油腻等食物。

本方补中和胃,适用于慢性胃炎。

3、莲子、糯米各50克,红糖1匙。

将莲子开水泡胀,剥皮去心,人锅内加水煮30分钟后加粳米煮沸,慢火炖至米烂莲子酥,早餐服食。

本方温胃祛寒,适用于虚寒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四]党参1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广木香5克,砂仁4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健脾和胃,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4、柴胡10克,香附6克,绿梅花9克,佛手15克,枳壳、陈皮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慢性胃炎。

5、沙参10克,麦冬15克,玉竹12克,石斛、百合各10克,山药、扁豆各12克,白芍9克,川楝子12克。

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益胃养阴,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慢性胃炎。

6、陈皮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丹皮9克,栀子6克,黄连5克,蒲公英、白芍各9克,元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本方清胃疏肝,适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八]丹参10克,赤芍9克,五灵脂6克,生蒲黄9克,檀香、砂仁、香附各6克,川楝子9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活血行气,有助于气滞血瘀所致慢性胃炎的治疗。

用于脾胃病的八种中成药祖国医学认为,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胃降浊阴,糟粕得以下行;脾升清阳,精气才能上输。

脾胃脏腑阴阳相合,升降相合,燥湿相济,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才能维持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平时饥饱无度,寒温不适,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或劳逸过度;或精神刺激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肌体,可使脾胃的受纳、腐熟、运输、运化等各个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腹痛、泄泻、胃脘痛、呕吐、痞满和消化不良等脾胃病。

中医临床治疗多选用健脾燥湿、开胃消食、行气解郁、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等方药。

以下介绍用于脾胃病的八种中成药。

香砂六君子丸处方由党参、清半夏、陈皮、白术(麸炒)、木香、茯苓、甘草、砂仁共八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用四君汤健脾祛湿,扶助运化;木香、砂仁、陈皮行气散寒,温中止痛;半夏合陈皮燥湿化痰,降逆除满;甘草补中和胃。

诸药配合,对脾胃气虚,寒湿中阻之脘腹胀满,嘈杂或呕吐,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症共达助气健胃,止痛化痰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㈠肠胃虚弱,气阳两虚的胃寒痛:以寒湿中阻为病机,脘腹疼痛,胸隔满闷为主症;㈡用于脾胃虚弱,腹痛肠鸣泄泻(溏泻):以胸闷腹胀为主症,兼见咳嗽多痰的患者。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9克,1日1~2次。

香砂枳术丸处方由枳实(麸炒)、白术(麸炒)、香附(醋制)、神曲(麸炒)、陈皮、山楂、枳壳(麸炒)、砂仁、木香、麦芽(炒)共十味药组成。

本方为《景岳全书》加减方。

方用枳实、白术行气散满,健脾燥湿,使升降有序以和脾胃;木香、砂仁、香附、陈皮理气宽胸消胀满,降逆止呕;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增强食欲。

诸药配合消补兼施,寓消于补,补中兼消,以达到健胃消食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于㈠胃脘痛:表现为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胃气上逆,倒饱嘈杂及呕吐等症;㈡用于脾胃不和泄泻:表现为腹隐痛,胸脘胀满和食物不消等。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9克,1日1次。

越鞠保和丸处方由苍术、栀子(姜制)、川芎、香附(醋制)、广木香、神曲(麸炒)、槟榔共七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丹溪心法》,以“越鞠丸”加味,为通治六郁之剂。

六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以致湿、食、痰、火、血、气等相因郁滞,故出现胸膈痞满或脘腹满痛,嘈杂吞酸,饮食不化,嗳气呕吐等症。

香附、木香开气郁,利胸膈,除胀满;苍术燥湿郁,健脾胃,化痰饮;川芎调血郁,止胸膈刺痛;栀子解火郁,止呕吐、吞酸嘈杂;神曲消食郁,增强食欲;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

全方共达舒气解郁,开胃消食之效。

临床主要用于㈠六郁郁滞胃实症:表现以脘腹胀满、口臭、嗳腐、大便不爽为主症;㈡用于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和脾虚湿阻类型。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6克,1日1~2次。

调味丹处方由木香、甘草、枳实(麸炒)、香附(醋制)、五灵脂(醋制)、砂仁、槟榔、厚朴(姜制)、豆蔻、丁香、肉桂、高良姜共十二味药组成。

本品为临床经验方。

方用木香、砂仁、枳实、豆蔻、厚朴、香附、槟榔行气健胃消食,使胃气得降,食积得消;高良姜、丁香、肉桂、五灵脂温中散寒,散瘀止痛,故对气滞胃寒兼食积停滞者效果最佳。

临床常用于㈠气滞胃寒痛:症见胸脘胀满,疼痛喜按,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及倒饱嘈杂等;㈡食积停滞:症见厌食纳差,嗳腐吞酸,胸脘不舒,时有恶心呕吐等。

本品为水丸,口服,1次3克,1日2次。

百补增力丸处方由神曲(麸炒)、苍术、党参、陈皮、麦芽(炒)、山楂、白术(麸炒)、苏梗共八味药组成。

本品为临床经验方。

方中党参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神曲、麦芽、山楂消积导滞,以助消化;陈皮、苏梗行气开胃,以除胀满。

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宽胸开胃之功。

寓补于消,消而不过,无伤中之弊,为消补兼施之良剂。

临床常用于㈠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胸腹胀满,精神倦怠和四肢无力等;㈡用于身体衰弱,食欲不振,浮肿肢倦;对慢性病患者的恢复期有增加食欲,促进健康的作用。

本品为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人参健脾丸处方由神曲(麸炒)、白术(麸炒)、麦芽(炒)、陈皮、枳壳(麸炒)、党参、山楂(炒)、人参共八味药组成。

本品为《济生方》“白术饮”加减。

方用人参、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陈皮、枳壳行气宽胸,以除胀满;神曲、麦芽、山楂消积导滞,以助消化。

诸药合用有健脾开胃,增强体质的功效。

临床常用于㈠身体衰弱:表现为面色萎黄,肠鸣腹泻,精神倦怠,胸腹胀满及舌苔白腻;㈡用于泄泻:表现为大便溏泻,时溏时泻,饮食不消,肠鸣,纳呆,消瘦等;㈢用于小儿疳积: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头发枯干等。

本品为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附子理中丸处方由附子(制)、甘草、党参、干姜、白术(麸炒)共五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成药。

方用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回阳,增强血液循环以充四味;干姜温中散寒,恢复脾阳;党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

诸药配合,具有温中助阳,补益脾胃之功。

临床常用于㈠慢性肠炎:症见食欲不振,脘腹疼痛,喜温喜按,不能吃生冷硬物,手足厥冷,属于脾胃阳虚的脉微弱者;㈡用于急性胃肠炎:症见呕吐腹痛,下利清稀,四肢冰冷,舌苔白及脉濡弱者;㈢用于妇女痛经,白带多而清稀,腹部喜温喜按者。

本品为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胃肠安丸处方由沉香、木香、枳壳、厚朴、檀香、川芎、巴豆霜、大黄、麝香、朱砂、大枣共十一味药组成。

本品为临床经验方,具有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胃导滞的功能,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肠炎,菌痢,胸腹胀满,腹痛和食积乳积等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