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历史的回顾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
它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中孕育出生而成长起来的。
生理学之父法国拉瓦锡(Lavaisier 1743-1794)在恐怖政权迫害之下,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匙.首先提出了呼吸和新陈代谢的正确概念。
这就给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莫定了良好的基石.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莱比锡(Liebig)在拉瓦锡学派影响下,开始注意动植物机体的化学组成成分。
他Ai慕尼黑建立了第一个类似生物化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室,许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来到莱比踢的实}fL室学习因而形成了慕尼黑学派。
学派中伏依提(Voit)提出了营养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性。
这些冲国学者回到本国后都成为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当时这些学者和他们的学生的工作特卢、,是在理论的塞础上创立了许多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
际上著名的我国生物化学家即孙弗林的亲宇学生和同工者,他们在血液分析方法中作出了巨大贡敲.文献中以弗林一一吴(Fol inwu)法名之。
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万斯赖克(Vanslyke)在弗林的鼓舞下对血液气沐介析、氛毯陡分析等方法不出了很大贡献。
万氏在二十年代曾来中国任北京协和医院生物化学系教授兼主任。
1.123年吴宪教授自哈佛大学回国后即继承万氏职务。
我国在廿年代尚无生物化学专业教学和杆研机构r仅少教医学院设有生物化学系。
在30年代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秉志教授主持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由怅宗汉教授筹备成二了生理学研究室,由郑集教授筹备生物化学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可算是我国第一个生物飞学专业机构0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入侵我国叶,中央大学医学院及生物研完室的两个生物化学实脸室均迁入成都华丙大学校园继续工作,齐晋大学同时亦迁入华大佼地,于是提供了学术合作的良好机会。
这不(q 4-现在教学科研上,还体现在生物化学的学术活动上。
例如由郑集倡导之“生物化学报告讨论会”和约同成都
生物化学及营养工作者组织之“成都生物化学会”,以及生物化学文献讨论会。
这些学术活动对发展我la生物化学起了一定的良好作用。
当时的“成都生物化学会”是我国第一个生417 St学专业的学术组织。
1948牟郑集教授约同林国fl,,、万听等倡汉组织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并推万听、林国镐、李纷文、郑集、il f-树模、刘思职、兰天鹤等七人为筹备委员。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即将全而胜刊,学会茧未正式成立但已有萌芽。
郑集教授于1940年在中央天学医学院于成都布后街成立生物化学研完听‘这是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研完沂,先后培养硕士级研完生川余名、其中有国内冲知名之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
1947年兰天鹤留美归国,随身带回友人赠之一批生物化学基本仪器,即在华丙大学成立生物化学研究听。
这是在郑集教授影响下医学院内设立之第二个生物化学研究所。
除上述两个研究所冲.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还有一个小的生物化学研究室。
英国在上海设立之雷士德研究所(Listerinstitute)在侯祥川教授主持下,对我国生物化学及营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前我国没有一本中文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和实验教程。
1938年郑集编写了“生物化学实p1手j}j,l (A Laboratory
Manual of Biochemistry)正式在.成都华英书局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生物化学实验手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