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 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 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 意境,是框景。
在主庭园中,贝先生“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
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 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
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希 望能对公共建筑设计有更 深的理解和体会。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
平天国忠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设计。其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 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 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 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楼房建筑不高,大胆利用 了下层空间,不显霸气,就为 了和周围环境一起呼吸。几进 递进式的结构呼应中国传统庭 院设计风格,门口一角碎石老 松,相映成趣,颇有几分禅意。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
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 筑群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 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
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 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 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 玻璃天棚。空间封闭而又 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 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 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 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 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 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 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二 : 苏州博物馆选址
规划总平面图
建筑及周边环境平面图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 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
三.面临的文化冲突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
确定选址后的博物馆却面对着重重压力,当时引起媒体的轩然大波,一系列 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新馆建在拙政园的心脏上”、“废了忠王府,伤了拙政园”、 “救救忠王府,救救拙政园”等等不断传出,让这个还未开始的工程遇上了诸多 批判的眼光。
④.建筑空间流线控制及细节设计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 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 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 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
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 格。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苏州博物馆新馆
通过一学期对《公
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 我了解了一些公共建筑的 基本内容以及公共建筑设 计的一些的要求,如功能 要求,技术条件的要求以 及艺术形象的要求等。
现在,我就以苏州博 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
馆的地域环境、文化 特性、和建筑设计 造型、色彩和新材 料、新技术的应用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 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 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 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 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 转换的关键。
②.色彩
新馆采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设计其他
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的手 法,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 俊秀的黑自基调。为了与周 围民居环境协调,博物馆尽 管用的全是现代新材料,但 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 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 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 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 面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 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 相融合,新瓶老酒,为粉墙 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 新的诠释。
THE END
①.造型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
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 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 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 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 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 人入内的感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
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 是结构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 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
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和荷花池.贝聿铭
说:“水是用来听的。”按照他的设计,水从高处顺着暗槽 往下流,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不知水在何 方,直至走近了,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
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层高 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 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 温效应。落入地下的部分充分 考虑了防水防渗等一系列问题 的影响。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迫使原本就很重视规划的贝老更加重视 这座新建筑与苏州古城的完美结合问题。
四.设计思想
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后,苏 州博物馆便有了现在的近传统 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 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 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 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征 效果。 着眼处是贝聿铭签名式的几何 结构,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 了苏州 的委婉。却用清淡的 色彩、简单的线 条与古典暗合。
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和 进行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 在城市建设中公共建筑占据着重 要地位,是否确立了正确的设计 指导思想和善于运用辩证的方法 去恰当的处理好功能、艺术、技 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重 要问题,同时也是做好公共建筑 的基础。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学习,以及对公共建筑的解析使 我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 原则和方法,让我在公共建筑的 设计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
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 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 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 充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 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 贝老结合对环境的揉合,采用 地下温室的原理结整个保温节 能给予了另一种的考虑。地下 室有一部分位于中庭水景之下, 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防渗材 料,以保证博物馆的温度舒适, 这包括对参观者以及文物保存 的舒适。
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解析
就到此为止。但作为一名建筑系 的学生,对于公共建筑设计的探 究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