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服务型小城镇规划初步研究

旅游服务型小城镇规划初步研究

旅游服务型小城镇规划初步研究
[摘要]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而发展旅游小城镇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项有力举措。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休闲旅游度假的要求会越来越多,因此改造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现状,使之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十分重要。

[关键词] 旅游服务基地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
前言
旅游服务基地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因旅游景区的空间、特征、旅游方式、规模、客源的不同而变化。

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角度,探讨自然环境中旅游度假区生活服务基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在小城镇规划中体现旅游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安排,最终实现旅游小城镇健康发展。

2、旅游服务基地概述
2.1 旅游服务基地的基本概念
2.1.1 旅游服务基地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满足人们游览、消遣、休养和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非居住性旅行和暂时性居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服务基地是指旅游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
览条件,旅游功能相对完整的,为游憩、休闲、修学、健身、康体等目的而设计、经营的,能提供一定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目的地整体。

旅游服务基地以休闲度假主要目的,它是环境质量高,为周边景
区服务,以开展旅游为主要功能空间,并有相应的统一管理机构的
地域基本单位。

“服务设施相对综合配套的旅游地,一般提供有广泛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尤其是休闲娱乐设施”(e.inske,1991),“旅游度假区概念的中心原则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够促进并提高愉快欢乐
感的环境,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提供娱乐设施及服务项目,创造愉快,宁静(或兴奋)的环境。

尤其是以亲切,友好的态度,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设施来实现的”(朱卓仁,1992)。

旅游度假地是以闲暇为导向,自给自足的设施与服务有机组合体,用以为游
客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经历(邹统钎,1990)。

2.1.2 旅游服务基地的特征
对许多小城镇来说,由于它们本身往往并不具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拥有毗邻景区的优良区位,利用较完善的设施条件,逐渐成为景区游客的主要集散地、食宿地、购物地和信息交汇地,因而小城镇逐渐发展为周边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

旅游服务基地是由各种景观环境、游憩设施、旅游活动、休闲服务组成的综合体。

一般的旅游基地都有三个主要特征:①以康体消闲、恢复体力精力、发展游憩技能为主导功能;②环境独特优美;③可以为游客提供广泛
选择机会的游憩设施与高质量的服务。

爱德华因斯克普认为选择旅游度假游九个标准:
1)旅游吸引物特征;
2)具有与开发类型相适应的气候条件;
3)自然环境有吸引力;
4)有足够的可利用开发土地;
5)便捷的交通;
6)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具有开发可行性;
7)有足够的土地用于建造缓冲带,同时没有过度的空气、水或噪声污染;
8)当地居民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9)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保障供给。

2.2 旅游服务基地设施
2.2.1 住宿设施
住宿设施一般包括别墅、公寓、营地、汽车旅馆、假日村、饭店宾馆。

度假地是为了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一般配有不同等级的住宿设施,其中以中档宾馆二、三星为主。

2.2.2 餐饮购物设施
餐饮设施主要包括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餐厅、风味小吃店、快餐店等,星级以上宾馆一般都设立餐厅、宴会厅、特别餐厅、快餐厅等。

购物设施主要包括各种类型购物商店、纪念品商品、购物街、服装店、体育用品店等。

2.2.3 游憩设施
游憩设施是服务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娱乐
设施、文化设施、风景观赏设施与特色交通设施等。

从广义的角度,服务基地接待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疗养康复设施、一些交通设施等都属于游憩设施,共同构成游憩体系。

不同的旅游类型服务基地的游憩设施也不同,如海滨地区一般有滑水、帆船、冲浪、潜水、垂钓、高台跳水等设施,山地、河流型地区一、骑马、独木舟、狩猎等设施等。

2.2.4 基础设施
服务基地基础设施包括给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排水系统和医疗保健设施等。

随着科学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
们在闲暇时间内有从事户外游憩活动的需要,这既是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

人们离开居住地去外地从事各类户外活动,需要交通、通讯、宾馆业等许多行业的支持,称之为支持系统。

这样,旅游地规划分为游憩规划和支持系统规划,其中游憩规划是核心。

户外游憩活动的产业化、商业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2.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含义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
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学的需要。

换而言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即要合理的利用旅游资源,最小限度的消耗旅游资源,并避免其遭受破坏。

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和经济发展可持续。

生态可持续是指旅游发展要与旅游地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社会文化可持续是指旅游发展要能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对当地文化有选择地加以保护和提高,保持当地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区特点。

经济可持续是指旅游发展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有效地管理资源,
造福子孙。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旅游规划必须注重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保持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结语
我国现今正处于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度假、专项旅游并中发展的转折期,度假旅游已成为我国主导旅游产品之一,并且比重在
不断上升中。

与此相适应,旅游服务基地也将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休闲
旅游度假的要求会越来越多,因此改造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现状,使之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汪光煮. 加强引导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
[2] 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 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时代建筑.
[3] 刘淑英.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4]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