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热学成就人类在史前时期就使用火,中国北京周口店和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50万年和180万年以前的用火遗迹;公元前7000~前6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陶窖及手制、模制的陶器;上古时期的各种铜器、铁器都显示了古代人类不仅利用火取暖、加热食物,还能用以制造简单的工具。
从史前时期直到18世纪初,虽然人们对热现象的本质进行过许多探索,虽然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方法不够科学,但对热的本质认识却也产生了一些设想,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颂的宝贵财富。
一、对热的本质的探讨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有许多人相信热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古代,阴阳观、五行元素观以及运动观都有人持之。
周末春秋时期的《尚书·洪范》,已归纳出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理论。
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以土与金术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说法。
因此,火是组成自然万物的元素之一。
这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早就产生热是运动的思想,《庄子·外物篇》说:“木与木相摩则燃”。
《淮南子·原道训》说;“两木相摩而燃”。
这些说法的立足点在于“摩擦”运动本身,在他们看来,发热燃烧是由于摩擦运动的结果。
古代科学家谭峭抓住了发热燃烧的实质,在《化书》中述及一系列自然现象。
他说:“动静相摩所以化火也,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汤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饮水雨日所以化虹蜺也。
”在这里,“燥湿相蒸”是指蒸发遇冷,“水火相勃”是指蒸发,“汤盎投井”即盛夏造冰的过程,“饮水雨日”即在光学中述及的人造虹实验。
谭峭以自然过程中矛盾本身说明自然现象,从而正确地解释了钻木取火、摩擦生火的实质,它是由于“动静”相摩即运动的结果。
热是运动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清代,郑光祖(1776~约1848)在《一斑录》中说:“火因动而生,得木而燃”。
从钻木取火中得到的这些经验结论是科学的,它和伦福德伯爵从钻炮孔中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而这种观念在中国却萌芽于战国时期。
在有关热的理论中,还有些极有趣的哲学猜测。
方以智写道:“火,内阴而外阳主动者也。
……天恒动,人生亦恒动,皆火之为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
”这是万物统一于火,由火而生万物包括人在内的见解。
方以智的老师王宣在其著《物理所》中又阐述了天地演化与热的关系的论题。
王宣说:“太虚之凝为地,地之散为太虚,莫非因热而散,因冷而凝之理。
”这种天地演化观显然基于热力学中蒸发与冷凝的一些生活实例,然而将这实例推广到猜想宇宙天地的形成与毁灭亦是由于冷热之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科学思辩。
二、热胀冷缩与物态变化热胀冷缩原理最早被应用开凿河道、粉碎巨石。
据载,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文王之间(前277~前250),蜀守李冰主持开凿都江堰工程。
两岸悬崖,巨石坚硬,石斧“不可凿”,李冰“乃积薪烧之”。
据载,古代名门权贵身佩“辅转剑”。
所谓“辅转”是由两块球形玉相套合而成,外形似“吕”字,“形口中间,似艘护旋转,无分毫隙缝”。
那么,如何将一个球形玉的轴塞进另一个的孔洞之中,元初陶宗仪(?~约1397)对此作过历史性考察,并在实验之中发现了其中的热学原理就是关于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
陶宗仪明确记述道:辗转“当间煮之胖胀”;“胖胀”即今膨胀。
将带孔窍的玉球蒸煮加热,然后将另一球的轴塞入其孔窍之中,从而就有“入窍关注”、“宛转无碍”的效果。
其中加入牛筋,其作用类似今日橡皮垫圈。
由此可见古代人已充分掌握了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
在古代,气象观察及其经验曾积累了许多热学知识;有关物态变化、蒸发、汽化和固化的知识,除了生活经验之外,大部分是从天气变化及气象观察中而获得的。
王充在《论衡·感虚篇》中写道:“夫云气出于丘山,降散则为雨矣。
人见其从上而坠,则谓之天雨水也。
夏日则雨水,冬日天寒则雨凝为雪,皆由云气发于丘山,不从天上降集于地。
”他又在《论衡·说日篇》中写道:“云雾,雨之微也。
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
”从雨水在地面蒸发为云气,云气随大气温度的不同而凝结为雨、露、霜、雪,表明人们观察并认识到水的状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从气象学而言,人们知道:“冰迎春则释为水,水向冬则凝为冰”。
由此,人们做出了冰与水之间温度变化的一般结论。
王夫之亦曾写道:“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
王夫之还以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物质的状态虽常有变,而物质总量是守恒的思想。
对蒸发现象的研究,明代庄元臣在《叔苴子内篇》卷一中曾指出:“置水于室,弗动弗易,久而水减寸焉”。
宋代陆游曾记述砚盒中墨水蒸发、而盒内过饱和蒸汽又凝结为水的现象。
他写道:“唐彦猷砚录言:青州红丝石砚,覆之以匣,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即其气上下蒸濡,着于匣中,有如雨露。
”陆游的记述无异与蒸发以及过饱和蒸汽凝结雨滴的实验。
文中包括了今日蒸发的概念。
虽然他未曾解释其中热学道理,但他对此过程的观察记录是完全正确的。
对物态变化的研究中国古人的观察记录及其判断都是相当高明的;许慎《说文解字》指出:“露,润泽也”。
班固《白虎通》说:“露者霜之始,寒则变为霜”。
三国魏时阮籍(210~263)在其《泳怀诗》中写道:“清露被兰皋,凝霜沾野草”。
刘熙《释名》将霜露雾气称为“氛”,并解释说:“氛,粉也。
润气著草木,因寒冻凝,色自若粉之形也。
”在刘熙看来,是由于湿气著草木上,因寒冷凝结而成露,或再冷而成霜。
在西方,人们长期认为露是从天上星体中落下来的,或者至少从高空落下的。
直到19世纪初,伦敦的医生韦尔斯(William Charles Wells,1757~1817)于1814年发表《论露》一文,首次科学地研究了露的形成。
中国人早在汉代就已经观察到霜露不从天降。
三、对热传导现象的研究东汉王充关于热传导现象有许多经验叙述,他说:“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
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这个叙述表明热源的冷热程度对周围的影响,而且叙述了热传导与远近距离的关系。
他又写道:“夫候一炬火置一经水,终日不能热也;倚一尺冰置扈厨中,终夜不能寒也。
何则?微小之感不能动大巨也。
”“谨薪燃釜,火猛则汤热,火微则汤冷。
”所谓“一炬火”,即一支蜡烛火;“一壤水”是一大锅水。
王充的这些叙述表明热量的多少与其发生热传导的外界系统的关系。
热量太少,不足于影响或改变巨大的外界系统的温度。
他的这些说法是很有科学见地的。
方以智曾描述过关于热传导最有趣的古代观察,他写道:“以针插地,雪时遍满,而此处独化。
试腽肭脐亦然。
脐以暖,故雪化。
针何暖耶?针滑而下耶。
”我们知道,插在雪地的金属针是一种良导体,它能吸取其周围的热量,因此其所处之周围雪被融化了。
方以智仔细地观察到这种热传导现象,但他不能正确解释其缘故。
方以智还写道:“冰在暑时以厚絮裹之,虽置日不化。
惟见风始化。
”以几层棉被将冰裹起,这就相当于隔绝了它和外界系统的热交换。
因此虽在日光下,它也不融化,或融化极为缓慢。
然而一旦风吹,当风透过棉被时,热交换随即产生,冰就融化了。
方以智观察自然现象是极仔细认真的,但对此类现象的解释亦未免过于笼统。
四、热现象的技术应用古代就曾有现代意义下的所谓“热气球”的描述;《淮南万毕术》写道:“艾火令鸡子飞。
”高诱注曰:“取鸡子去壳,燃艾火内空中,疾风高举,自飞去。
”这个过程与今日热气球升空十分相似。
无论蛋膜升空实验是否成功,在淮南王刘安的上千门客中,可能有人知道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虽然一些技术细节使我们无从知晓,致使我们今天的复原猜测或实验感到为难。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艾火今鸡子飞”的记载中表明汉代人知道热气球可以升空。
李约瑟博士对《淮南万毕术》的记载也极感兴趣。
他评述道:17世纪欧洲人,欢度复活节,曾作过蛋壳升空游戏。
其方法极简单,但要有点诀窍。
吸尽蛋汁,烘干蛋壳,然后由小孔注入少许水,并以蜡封小孔。
这样的蛋壳在炎日下逐渐呈不稳定状态,逐渐变轻,并终于飘浮起来。
飘浮极短时间后即行落下。
这是因为壳内水分蒸发,气体膨胀。
待小孔封蜡经日晒融化,小孔成为排气孔,壳内蒸气适足使壳体升空一个短时间。
待蒸气排尽,空气再渗入,蛋壳即落下。
这个欧洲人的游戏很可能通过来华商人或传教士从中国传播过去的。
中国古代人利用加热空气、造成气流,并用这种气流推动轮轴旋转创制了“走马灯”;走马灯的发明是在《燕京岁时纪》成书之前千余年。
宋代的许多著作记述了走马灯或马骑灯,吴自牧《梦梁录》在述及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夜市时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其“春冬,扑卖玉栅小球灯,……走马灯……等物。
”《武林旧事》一书是周密在元朝统治下回忆南宋京城旧事而作,其中述及“灯品”时曾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
可见,走马灯在南宋时期极为盛行。
清末成书的《燕京岁时纪》写道:“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
烛灭则顿止矣。
”“走马灯”被称为近代燃气轮机的始祖。
1978年,随县墓考古发掘出曾侯乙(公元前433年之前)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青铜制保温器,这种保温器里外两层,外为一方鉴,内装一方壶。
方鉴的盖中有方孔,刚好套在内方壶口上。
盛夏之时,方鉴盛冰,内方壶即可盛食物,或冰冻酒水。
因外方鉴容积大,热容量也大,盛冰时方壶不易升温,保持食物新鲜而不致腐败。
它或许就是西周时期所谓冰鉴,也未可知。
当方鉴盛热水时,方壶内酒水或食物可以保温,以便冬日使用。
这种夹层的保温装置,是热传导原理的巧妙应用。
或许正是它启发人们创制利用热辐射原理的保温瓶。
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中国人确实在实践上发明了最早的陶瓷质地或琉璃质地的保温瓶。
即使古代发明者对于热辐射、热传导的物理概念尚无所知,而这些技术成就却是非凡的。
另外,古人对石棉隔火特性也有清楚的认识。
石棉,又称石绒,“烧之不燃”,是世界上最早对石棉不燃特性的科学记录。
李时珍还曾描述它的结晶特性:“形如针,文全若木,烧之无烟”。
明代屠龙还特地指出其“隔火”功能。
古代中国人对热现象的技术应用中还有许多发明、发现,如火药的发明,各种固体和液体燃料(如煤、石油)的使用,活塞风箱的创制等等,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