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卷带答案(3)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卷带答案(3)

一、选择题1.从1948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C.经济上遏制了苏联D.美苏“冷战”正式展开2.叶利钦曾发表讲话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他发表该讲话的时间最可能是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3.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华约成立4.“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引文中的会议是指A.日内瓦会议B.慕尼黑会议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5.小强对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感兴趣,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他感兴趣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全球规模的战争C.美苏“冷战”D.美国的崛起6.小明正在学习“从欧共体到欧盟”“美国的新经济”“非军事化与日本的崛起”。

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B.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C.东西方冷战背景下的资本主义世界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7.1991年,日本首相在施政演说中强调要“积板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努力”,并将其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

这反映了日本试图A.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C.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D.利用高新技术成果8.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意图主要是A.铲除军国主义B.稳定日本政局C.巩固两极格局D.遏制共产主义9.下图所示时间轴承载的史实反映出A.西欧走向联合的历程B.西欧各国经济水平一致C.西欧国家间矛盾消失D.西欧的一体化水平最高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A.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殖民统治C.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D.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11.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妇女获得选举权D.计算机网络12.如图漫画反映了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是A.控制欧洲,称霸世界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13.“对于他来说,道德价值观总是高于物质价值观,而且人类灵魂的进步是印度进步的重要条件。

他信奉非暴力和非暴力反抗,并证明理想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人民团结起来并实现长足的进步。

”“他”是A.章西女王B.赫鲁晓夫C.甘地D.玻利瓦尔14.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算机网络15.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大国。

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A.要有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B.重视科技、发展教育C.力争成为大国的军事物质供应地D.照搬别国的先进技术或经济模式16.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1948年后,美国好菜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

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17.“英国政府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求得平等,牺牲了一些效率。

一些人由于享受保险和救助而达到相当生活水平后,不愿意再勤奋工作。

”由这段材料可知,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A.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B.暴露出许多的弊端C.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D.消除了贫富差距18.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下列史实中体现冷战思维的是①萨拉热窝事件②北约华约对峙③修建柏林墙④殖民体系瓦解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19.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

“?”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两极格局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右图是某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出版的宣传画《华尔街的援助》。

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美国实施“援助”的直接目的是()A.遏制苏联B.对付日本C.控制西欧D.对付中国21.美国高呼着共产主义的威胁发动冷战,却干着控制别国、扩大本国利益的勾当。

“共产主义扩张”只是美国制造出来实现自己战略目的的“神话”。

这反映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革命B.控制西欧C.遏制苏联D.称霸世界22.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

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B.轴心国集团解体C.华约建立D.北约建立23.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A.西方的“和平演变”B.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拖累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24.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东欧剧变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②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③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④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失败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25.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使馆的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刚刚开始。

”他说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A.冷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朝鲜战争D.越南战争【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

为了控制西欧,美国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所以,题干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

而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项不属于“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符合题意;ABC三项都属于“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D。

3.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1949年欧洲、美国纳税人、自立”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美国尽可能地加以援助,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便利了美国控制西欧,同时在经济上遏制苏联,达到美国一箭双雕的目的,故C符合题意;1933年罗斯福新政,与题干无关,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1946年铁幕演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1955年华约成立,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解析: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张图片均是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例,故C符合题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前的体系,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一战和二战,美国的崛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新经济和日本崛起都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B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是在一战后,与题干关键词无关,A排除;欧盟建立的时间是1993年,是在冷战结束之后,C排除;题干反映的都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没有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所以D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择B。

7.C解析: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积板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努力”“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可以看出,日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想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结合课本所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C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8.D解析:D【解析】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结合课本所学,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苏矛盾急剧恶化,冷战开启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遏制苏、中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重要前沿,因此其大力扶植日本,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D项符合题意。

美国扶植日本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是想利用日本,主要意图不可能是维护日本政局,AB两项不合题意;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西欧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最初的设想,他提议通过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来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的统一。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单一货币,并将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

A选项符合题意;西欧各国经济水平一致说法不正确,属于干扰项。

B选项不符合题意;西欧国家间矛盾消失说法不正确,属于干扰项。

C选项不符合题意;西欧的一体化水平最高说法不正确,属于干扰项。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西欧走向联合历程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0.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的,ABC项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的表现。

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