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浅议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 种苗是营林的基础,林木良种选育的艰巨性和造林经营
的长期性,决定了种苗质量是林业生产中最大的风险之一,开展和加强林木种苗检验管理,就是要在播种和造林前评定林木种苗的品质,使这种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本文通过分析我省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林木种苗检验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 种子法;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管理;问题与对策
自1999 年以来,我国先后参加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 ,重新修订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林木种子质量分级》等3 项种苗检测国家标准,出台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 , 我国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依法取消了种子专营,行业的垄断被打破,原有的区域性、行政化的种苗市场被全国性、市场化的大市场所代替,这标志着种苗质量检验管理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客观形势要求
我省种苗业以质量为中心,把握机遇,调整思路,为林业发展做出贡献[3] 。

1 现状与问题
1.1 检验机构不足,设备陈旧
继国家林业局南、北林木种苗检验中心之后,第一个通过计量认证的省级种苗质检中心于1993 年出现在我省,也是目前省内唯一
认证的种苗质检站(室) ,我省种苗检测的现状在全国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4] 。

还有5 个地级市、38 个重点林区县配有检验室,
但是不少检验室已闲置或作它用,全省现存检验室17 个,大多数也是“空壳子”。

主要仪器共101 台,停用或非正常使用仪器约为一半,以种子检测最基本的发芽箱为例,全省仅有10 台,主要是早期的简易设备。

除省质检中心外,其他检验室常规检验必备的仪器都未达到《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 y/ t1343 - 99) 的数量要求,这极大制约了依法治种的可能性。

一是许多重点林区县、边远县缺乏检验机构和人员,难以开展检验监管工作。

二是设施不足,设备陈旧,使可以正常检测的技术内容和项目十分有限。

三是没有智能化、快速化、一体化的现代检测设备,也制约了对种苗生产、加工、包装、储存等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1.2 体制、机制不适应依法治种的具体要求
一是《种子法》指出:“种子的行政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在人员和财务上必须分开”。

由于种子实行计划管理,种苗质量检验通常依附林业主管部门,在行业管理上与执法部门配合,开展监督检验。

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质量检验人员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无法保证检验行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是《种子法》要求: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应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检验种子质量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并对种苗质量负责。

由于长期实行种子专营,种
苗检验机构与人员都集中在林业主管部门,目前完全符合《种子法》关于种苗质量检验管理要求的单位和个人严重匮乏,无法对种苗质量负责,生产、经营种苗的“许可制度”难以落实。

三是检测队伍不稳定,缺乏专职的检测员。

1.3 种苗检验手段落后
目前对种子质量检验多是检测播种品质,而对种子的遗传品质和苗木生理品质的检测则无能为力,缺乏阔叶树种的种子检测技术。

对针叶树种而言,也主要是常规检测,检测时间长,能快速检测的树种、方法都比较少。

制定《种子法》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从种子存在形式上看,各有关条款对储备种子、种质资源、转基因植物品种、生产的商品种子、经营的种子、进出口种子明确提出了质量要求,这为种苗质量检验和监管提供法律依据的同时,也对种苗质量检测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林木良种,其优良特性往往需要栽植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当伪劣种苗冒充新品种时,只有依靠高水平的种苗检测手段,实现在实验室或苗期开展品
种的真伪鉴别,才有可能“依法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1.4 检验中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自身检测行为规范、检测环境控制普遍认识不足,检测虽然都能够按照技术规程进行,但是在各检验室基本上没有控制检测质量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管理手册》,对于在检测中带有
普遍性的操作难点、技术重点,缺乏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性质量监控管理。

特别是在仪器周期检定、工作程序、样品管理、检测事故处理等方面管理水平与其他检测行业比,还有较大差距
[5] 。

1.5 检验的实际应用还不够广泛
发达国家的种业质量管理一般经历3 个阶段,即初级检验阶段、预测控制阶段和全面管理阶段[6] 。

如果以此对照,就整体而言,对种苗检测的应用还不够广泛。

一是检测目的主要是对种苗分级和定价,防止伪劣种苗的销售行为,没有达到预防、阻止或减少低劣种苗产生的质量管理目的,属于“事后检验”[7 ] 。

二是检测的时间集中在种子收获期和苗木出圃期,作为种苗生产的一道独立工序进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三是服务面窄,主要开展监督性检测工作。

2 加强林木种苗检验管理的思路
2.1逐步提升对种苗质量全面检验能力。

种苗检测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净度、发芽率、地径、苗高等传统的播种品质、生长及形质指标,应树立物理质量、生理指标、遗传品质和生物学特性兼顾的概念,根据社会对速生、丰产、工业原料等培育目标的不同,以及树种的防风、固沙、抗逆等不同特性,适应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需求,逐步实现在种子或苗期对各方面品质进行质量综合评价的功能。

2.2逐步实现对种苗生产经营的服务功能。

种苗质量检验不仅仅是生产的一道独立工序,其外延扩展到种苗生产各阶段,流通各环
节,为种苗生产经营服务,为市场销售流通服务,为消费者用种用苗把好质量关,实现种苗质量检验为生产经营进行预测、分析、控制、处理的服务功能。

2.3 逐步实现对种苗市场的商品检测功能。

种苗质量检验的重点从以分级定价为目的的事后检测为主向提前预测、及时控制并重转变,全面落实种苗商品的计量、包装、品牌及标识等,实现种苗市场化以后的商品检测功能。

3加强林木种苗检验与监管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具多层次的种苗质量检验管理网络
由于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检测工作又必须体现公正、科学、权威性,因此质检机构必须相对集中,分层控制。

①逐步形成以有法定监督检测权的省级质量监测中心为龙头,以能够出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结果的地方质检站为重点,以达标的基层种苗检验室为依托,
以生产经营单位中取得资格的种苗检测员为基础,建立具有不同层次质量管理能力及检测效力的种苗质量检测网络。

②加强培训,稳定检测队伍,将种子认证、质检机构认证、检测员资格认证作为行业的管理重点,扶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测机构和人员。

③将具有行政监督职能的种苗检测机构从生产经营中剥离出来,并赋予行政不干预权,确保检测行为的独立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

3.2 提高现有检验室检测软硬件设施
就目前情况看,种苗检测管理基础差、底子薄,要开展符合国家
标准要求的种苗检测,可以先行提高现有检验室检测软硬件设施,
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

①开展符合实际的“标准检验室达标建设”工作。

添置仪器设备,完善规章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确保质检机构及其检测环境、检测人员满足正常工作的要求。

②树立“标准化检测”的意识。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手册,细化操作难点、技术重点,规范种苗检测行为,完善工作程序,定期进行仪器自检或送检,使检测结果达到一致和互认,保证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失。

③有条件的质检机构,特别是省级质检中心,要以“ista 种子检验室认可标准”为目标,积极建立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检验室质量控制制度,推行认可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

3.3 依托科技,完善检测指标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优势,依托科技,在质检对象、质检项目、质检手段、特色检测上下功夫,完善检测指标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①由于地理差异,适生树种不尽相同,种苗检测的控制条件、方法手段也不同,对于实际生产已广泛重视,提倡种植的阔叶树种、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可以大力研究其种苗检测技术,拥有自主产权,占领本地市场。

②种子既不同于没有生命的工业品,又不同于能明确界定生命存在与否的动物活体,常规检测往往长达数星期,随着
种苗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的高速流通,为开展生活力、优良度等快速检测提供了市场需求,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设备和研究,制订检测
方法,满足市场的现实需要。

③育种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的
发展,将推动种苗检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开发高科技检测手段
成为可能[8 ] 。

可以与科研单位横向联合,确定生物抗性、环境抗性、分子标记等检测指标,提高遗传品质检测能力,鉴别特殊品种真伪,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3.4 努力开发市场需求
监督检测仅仅是新形势下种苗质量检验的一部分工作,要树立
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质量的调查、跟踪和反馈管理,满足市场化对种苗质量检验的多种需要。

通过市场调查、专家咨询和电子网站信息,准确把握国内外种苗质量检验研究动态和种苗市场需求趋势,调整服务策略,降低检测成本。

也可以加强同业联系,优势互补,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