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调查与研究报告作者:胡蓉指导老师:陆道纲【摘要】国际能源局势风起云涌,各国为解决能源储蓄、运输、缓解环境压力等问题,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安全的能源局势,都将积极发展核电列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是国家核电发展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对核电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核电事业刚刚起步,但是就初步了解得知目前公众对核电的接受情况并不理想,这势必对大力发展核电造成阻碍。
面对这样的境况,应该如何提高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要使国家、企业与百姓三方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都要尽力发挥自身作用,履行社会义务,为核电的健康有序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次调查于2009年2月开始,历时一个多月,以对秦山核电站附近居民和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的调查为主,同时对杭州、上海等城市居民和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大学生展开调研,就公众对核电站的接受度、核电站对公众的健康影响、核电站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等问题,利用调查问卷、座谈、资料查阅等调研手段,以实际调查结果为根据,运用电脑数据分析,结合专业知识一一总结分析,力求从中找出原因并探寻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政府、核电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也是作为在校大学生为我国的核电事业贡献出的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核电公众接受度改善方案引言我国核电事业刚刚起步,要想长远健康发展更是需要公众的支持。
核电以其“事故发生率低而后果严重”引起高度的公众关注度,而且国际上两次较大的核事故对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仍在。
因此,公众的接受度不仅仅依靠技术的提高而改变,更多的是靠社会工作如宣传、教育、福利等方面多层共行,才能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核电发展氛围,更有效的拉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一、背景介绍(一) 我国能源局势的时代背景、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核电的重要性21世纪能源争夺将更加激烈,大国的崛起,经济的发展,能源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
与此同时,继续升级的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走向,都迫使很多国家在能源争夺之战中换位思考,发展新能源,减缓能源进出口压力。
其中,积极发展核电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核电的发展必将在全世界复兴,迎来新一轮的鼎盛时代。
能源的匮乏和交通运输问题一直都是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的重要原因,更是中国角逐世界的重要筹码。
但是,我国要实现发展新能源的宏图大略,还面临四大问题:1. 能源供给存在很大缺口。
我国预计2050年煤年产量将为20~25亿吨标准煤,石油、天然气、水电以及可再生能源共约为10亿吨标准煤,届时将产生15~20亿的能源缺口;2. 液态燃料严重不足。
预计2050年中国至少需要液体燃料5亿~6亿吨,但那时石油产量仅约为2.5亿~3亿吨;3. 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火电运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物质已经开始影响空气质量,造成温室效应;4. 运输行业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我国运力的发展,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加剧了该行业的压力,导致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不容忽视。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下,核工业的产生和进步承载着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
积极发展核电具有重要意义:1. 核电的发展代表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是维护一个国家的长久治安和和平稳定,不受其他国家威胁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达成核不扩散条约的大前提下,核电提供了发展新技术的平台;2. 核燃料以其长久性、所占空间小等优势,成为能源储备的最佳选择,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3. 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节约能源,发展可替代煤炭、石油的新能源;4.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核电在电力行业中比重加大将代替部分火电供给电力,CO2和SO2以及灰尘的排放将大大减少,大幅度地缓解环境压力;5. 缓解运输压力。
煤炭的运输在我国运输行业上占约为40%的比重,而运输一吨核燃料可以相当于运输12万吨煤炭,从运输行业的角度来说,积极发展核电,无疑也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二) 我国当前核电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截止到2006年底,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投运核电机组435台,核电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6%左右。
全世界已经积累了13000多堆年的运行经验。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大陆有秦山一、二、三期核电厂、大亚湾核电厂、岭澳核电厂、田湾核电厂共11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核电装机量达906.8万kw。
为满足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国家长期能源发展形式和前景的分析,2050年我国的核电占一次能源重量的比重提高到12.5%(占电力装机容量的20%),据2009年初第一次能源会议,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有目前的906.8万kw争取到2020年的运行机组7000万kw,在建机组3000万的水平,在未来的10年中,我国每年要开工建设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核燃料循环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力到2020年也要有现在基础上提高8~12倍。
(三) 核电发展存在的困难虽然核电发展符合时代进步的步伐,但是单从国际上来看仍存在很多困难:1. 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两次核电事故造成的公众对核能的安全性质疑问题尚未消除,核电站需要更好的安全业绩来证明它的安全性;2. 长寿命、高放废液的处理处置要有让公众看到的实绩,核废物量的最小化也是个重要方面;3. 要进一步防止核扩散,使核扩散的可能性最小化。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核安全局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对正在建设中的秦山核电厂开始进行追溯性跟踪调查。
我国特有的国情还造成发展核电存在更多的困难:1. 核电的自主化。
我国目前仅有秦山一期工程是自主研发运行。
本土的技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安全可靠的整机核电机组的能力,基本都是引进国外先进科技;2. 燃料的匮乏;3. 重大设备的技术不完善;4. 核电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由于公众对核电的了解不深,严重影响了选择学习核电专业的学生数量,更严重影响了投身核电事业的人才数量。
所以加深公众对核电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核电的接受度,才是核电发展的基础。
二、调研意义和调查总体概述初步调查,在大力发展核电的政策下,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并不高。
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对公众关于正确的核知识的普及,让居民从心底里接受核电,感受核电给居民带来的切身体会。
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越来越影响国家的核电政策和核电发展,有预见性的提前开展切实可行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造福当地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企事业单位对当地的民生影响力,对我国核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旦出现各种类型事故时不至于造成因民众恐慌而产生严重后果。
1973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据核安全专家事后的分析,这两次事故并没有改变人们对核安全做出的结论——核电是安全清洁的能源,但它们对全世界核电的发展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美国很多核电站的订单被取消,德国已建成的很多核电站被关闭。
同时公众对核电的畏惧心理,一直到现在都有很深影响,作为将核电列入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方面,提高公众的接受度也是体现人文化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
因此,针对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于2009年2月9日至2009年3月9日期间,以秦山核电站为例,调查了电厂附近居民和华北电力大学学生,部分采访其他院校学生,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预计达到理想状况下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度作为理想公众的观点做比较,结合秦山核电站对环境等问题做出的分析报告、当地政府宣传部门、民政部门、核应急办等提供的参考意见和数据,W 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对秦山核电站的评价等信息,采取问卷调研、走访群众、电话咨询、网络搜寻、图书馆参考资料查询收集等多种调研手段,从整体上把握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现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且根据结果探索政府部门、核电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等为改善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的现状的可行性方法,从而优化我国能源部署、缓解环境问题、促进相关行业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基础实力、增强交通运输能力等,达到利国利民、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根本目的。
三、针对核电接受度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一)受访人群基本信息以实地走访的方式对秦山核电站附近居民120余人,上海、北京、西安、杭州、汉中等地居民56人进行调研,分别得到有效答复82人和28人,分别占总比例的75%和25%;被调查者年龄基本符合人群正态分布;男女性别比约为2:1;职业涉及企事业管理人员、个体商人、政府官员、教师、司机、农民工、社会闲散人员等多种行业。
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人群进行调研,先后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众多高校进行,共计发放份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受访者涉及专业广泛;男女比例约为1:1;年龄处于19—21岁之间;自身无经济来源,并且以大三人群为主(约占80%);在考虑问题的态度上比较理性,一方面有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基本趋于成熟观点。
5.50%13.60%36.40%9.10%4.50%10.90%14.50% 5.5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16岁——26岁27岁——36岁37岁——50岁50岁以上男女考虑到人群的正态分布以及对社会影响价值和年龄段的正确认知事物观点,采访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大致分布如上图,选择上述比例的原因是:1. 符合社会人群大体正态分布;2. 根据人的年龄与社会阅历对事物的正确看待。
其中男性共71人,女性39人。
女性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不高原因一方面在于女性通常对经济发展等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女性平均文化程度偏男性较低。
有6男5女介于16岁和26岁之间,这部分人群以打工仔和学生为主,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是较能接受新型思想和事物。
15男12女介于27岁到36岁之间,这部分人群以已婚为主,对于供养家庭观念较浓,择业也以工资水平高低为准。
40男16女介于37岁至50岁之间,这部分人群占最大比例,这个年龄段和男女比例也正是社会上创造财富的中坚力量,社会阅历最为丰富和成熟稳定。
10男6女在50岁以上,这部分人群划分至老年人行列,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以及政府的政策对新型事物做出判断,但是这部分人群容易受偏激思想影响自身观点,并且这部分人群的文化素质也是最低的,闲散时间更为宽裕。
男 男性所占样本比例 女 女性所占样本比例 年龄 特征6 5.5% 5 4.5% 16——26 易接受新事物15 13.6% 12 10.9% 27——36 已婚,注重家庭40 36.4% 16 14.5% 37——50 社会中坚力量10 9.1% 6 5.5% 50岁以上思想较陈旧(二)文化程度分布因为考察人群以农村乡镇中37岁以上的人群为主,所以文化水平略显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