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摘要:延安精神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加强人们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因库。

从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以及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不良倾向出发,用延安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进行积极引导,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延安精神;大学生;人生观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圣城”。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延安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1]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延安精神一般是指对我党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13年(1935-1948年)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概括。

在延安时期,延安精神并没有被作为一个概念提出,而是以其他相互联系的精神表现出来。

原生态的延安精神包括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

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整风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张思德精神: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

白求恩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怕牺牲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完全不怕困难,对工作充满负责的精神。

劳模精神: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无限忠诚,埋头苦干的精神。

[2]正是透过这些原生态的精神,我们从中概括出延安精神更深层次的内容。

2002年3月,江泽民到陕西调研时,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实践证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因为有这一政治方向的指导,“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切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和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他们四面八方像潮水般地奔赴延安,形成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壮观景象。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实事求是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3]801通过延安整风,全党思想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对于中国人而言,为人民服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追溯其来源,当属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延安时期各解放区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公仆,帮助农民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扫除文盲。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色。

坚定地政治方向给艰苦奋斗注入了强大动力,给了延安军民战胜困苦的智慧和勇气。

一位老延安回忆说:“延安时期那么淳朴,那么美好的生活气氛,就是由于大家抱着一个崇高的理想,要创造一个新的美妙生活,新的中国与世界。

生活虽苦,但苦在体肤,乐在心中。

”[4]63毛泽东在“抗大”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4]68二、延安精神在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中的时代价值任何一种传统、文明、理论、精神,在继承和弘扬时,必须与时代特征和新的实际相结合,否则就要走进历史博物馆。

共产主义人生观即无产阶级人生观,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

它的基本特点是:(1)以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

(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其本质是大公无私。

(3)以乐观精神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共产主义人生观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目的,就失去了精神支柱。

在人才素质中首先要问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否则,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才能,也不能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延安精神的灵魂和核心正在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特点一致。

此外,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也需要延安时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乐观主义做支撑。

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有了新的进步,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健康、进步的良好态势。

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第一,不能从深层次上把握政治理论的内涵,政治素养有待提高;第二、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思想认识比较模糊;第三、不能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价值取向有功利性。

[5]三、把握大学生人生观特点,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人生观主要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教育等内容。

人生观教育最核心的是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大学生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从实际出发为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此外,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一些大学生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进取心不强。

延安精神对于大学生实现理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人生观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生目的教育。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3]1096他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一是要“全心全意”,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二是要“完全彻底”,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要求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立身处世,以人民利益为言行宗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自觉抵制和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

当然,要做到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影响他人,帮助他人。

人生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价值教育。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与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创造活动的肯定和满足。

人生价值是二者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已经开始了尝试。

比如:学校组织的各种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等。

再如,“支教玫瑰”赵小亭,情系山区儿童,两度奔赴贫困山区支教的武汉大学学生赵小亭,2010年7月21日在贵州贵定县乡村支教途中被山石击中头部,不幸遇难。

人们关注赵小亭,不仅是被她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更是被她和像她一样的青年志愿者们的坚定信念、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心系基层、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不畏艰苦、勇于实践的朴实作风,脚踏实地、立志成才的进取精神所感动。

人生态度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人生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将使人生取得成功。

一些大学生面对挫折困难就一蹶不振,丧失勇气。

延安时期,人们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精神生活却十分满足,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白毛女》等。

再比如秧歌舞,它的热烈、优美和大众狂欢色彩。

也许要让后世的“迪斯科”、“蹦迪”都瞠目结舌。

[7]美国人埃德加·斯诺1936年第一次踏上“红色中国”的土地,碰到了一支红军队伍。

他惊异地发现,这支队伍“在路上几乎整天都唱歌,能唱的歌无穷无尽……”[4]233人们为什么那么爱唱歌?何其芳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歌唱延安》,文中的话是最好的回答:“我想,延安的人们那样爱唱歌,大概由于生活太苦。

然而我错了,刚刚相反地,是由于生活太快乐。

”延安精神就在这苦与乐的强烈反差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4]235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和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良好与否,特别是人生观,对中国软国力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鉴于大学生人生观方面存在一些不良倾向,结合新的形势不断挖掘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用延安精神来加以积极引导,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尹剑.谈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如何践行延安精神[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李忠全.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6).[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郭德宏.永恒的延安精神[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刘永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13).[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陈初越.延安的魅力[J].南风窗,200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