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寻找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契合点
【摘要】企业有用人需求,却招不到合适人才;学校有科研优势,却转换不成生产力;毕业生想大展宏图,却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这样的矛盾,即便是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背景之下仍然比较突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校企合作中两大主体企业和学校合作动力存在差距,合作深度和广度不足,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有实质性的成效。
如何寻找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契合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企业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各所职业院校响应号召,坚持职业办学特色,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与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一系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探索有效的适应中国国情并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教学实施做出来重大贡献。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因学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社会领域,主管部门不同,核心利益也不相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问题最为突出,严重阻碍了职教发展。
如何找准两者间合作的切入点,成为当务之急。
一、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校企双方合作动力不一致。
尽管校企合作很好的联接了企业和职业院校,是培养职业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程度并不是很深。
就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本着培养与市场接轨的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出发,积极主动与企业接洽商讨校企合作事宜,但是经过走访长沙市内三十几家汽车4S店,最终同意合作企业的也不过十家左右。
像我们这样在校企合作探索中,有着屡屡被企业拒绝经历老师不在少数。
而另一边作为企业谈到校企合作也是觉得很无奈。
企业接收在校的学生实习,需要安排吃住并配备专门的企业指导教师。
大部分学生对企业操作流程及规范不够熟悉,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管理风险。
2、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尽管职业学校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几乎都在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很多职业学校也在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层面,合作内容比较简单也不深入,形式也比较单一。
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督导报告中就指出:“行业企
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由此看来,目前的校企合作大部分都是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成效和深度不够,尤其是技术开发方面的深度合作极其欠缺。
二、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合作利益点分析
1、校企合作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技能型人才,也是职业院校的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
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所,让职业学校的“动手教育”不会成为一纸空谈,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生产实践中,这种实践效果是在课堂上无论如何都模拟不出来的效果。
实践中实际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择业观,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2、校企合作能够推动学校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只有了解了企业,认识了企业,我们才能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后,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到位。
3、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师资。
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要求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担负培养学生的责任。
学校教师负责教授理论知识,企业教师负责实践培训。
来自学校的优秀教师和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的双向协作与搭配,确保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企业生产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出来的学生才真正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合作利益点分析
1、校企合作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库。
学校中人数众多并且专业对口的学生,对企业来讲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储备库,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招用急需的人才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愿意到合作办学企业就业,企业可以招到大批急需的人才。
2、校企合作能够降低企业选聘人才的成本。
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让企业可以节约一部分招聘宣传成本,直接从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另外,学校在没有企业的有效参与的情况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清晰的把握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毕业后自然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企业将这批学生招聘入职后,还得花费额外的培训费用为其进行入职培训。
相反,如果企业能够与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企业和行业需求及用人需求,那么企业就可以省掉这一大笔培训费用了。
3、校企合作能够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形象是无形的资产,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的社会效益凸现,社会形象得到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契合点
学校培养人才,企业需要人才,这是学校与企业能够开展合作的前提。
人才是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契合点。
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技能型人才存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中人力资本中需求数量最多的一种人力资本类型,它会直接影响创新技术的应用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影响是通过技能型人力资本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企业是技能型人才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决定了企业也必须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的参与者,企业想得到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影响,企业对职业学校的影响是通过参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的。
故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