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 习题答案

第六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 习题答案

第六章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习题答案
6-1 解(ⅰ)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中间体为σ络合物,即离域的碳正离子(ⅱ)S N1反应,有重排产物。

有两种碳正离子,
(ⅲ) E1cb反应,活性中间体为碳负离子。

(ⅳ)芳环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加成历程,活性中间体为为苯炔。

(ⅴ)霍夫曼重排反应,活性中间体为酰基氮烯即乃春。

6-2解(ⅰ)c>b>a
(ⅱ)a>c>d>b>e
6-3 解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与产物对比,该反应是醇在酸的作用下的脱水反应。

反应是E1反应,有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

反应有碳骼的变化,说明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碳正离子的重排。

历程如下:
6-4解(ⅰ)考察2-甲基吡啶和3-甲基吡啶的共轭碱,共轭碱稳定的,则碱性弱,其共轭酸的酸性则强。

2-甲基吡啶的α-H在强碱的作用下生成的碳负离子具有如下共振结构:
N的电负性比C大,负电荷在N上,共振式较稳定。

3-甲基吡啶的α-H在强碱的作用下生成的碳负离子具有如下共振结构:
所有共振式的负电荷都在C上。

上述分析说明2-甲基吡啶的α位的负离子比3-甲基吡啶的α位的负离子稳定,碱性弱,共轭酸的酸性则强。

(ⅱ)用杂化效应解释。

中氧SP2杂化,是SP3杂化。

SP2杂化S的成分较多,氧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在SP2杂化轨道中,离核较近,氧对未共用电子对
的吸引力较大,未共用电子对质子的吸引力较小,酸性比
强。

6-5解
反应产物为:
反应历程:
3-甲基吡啶不能发生上面的反应。

6-6解(ⅰ)c>b>a>d
(ⅱ) b>c>a 它们的离解能分别是163.2kJ/mol 、200.8 kJ/mol、330.5 kJ/mol。

6-7 解反应产物:
反应的可能历程:
6-8 解
(ⅰ)
(ⅱ)
6-9 解苯炔中的叁键碳原子仍为杂化状态,叁键的形成基本上不影响苯环中离域的π体系,苯环的稳定性保持不变,而新的“π键”是由两个杂化轨道,在环平面内,侧面交盖而形成很弱的键,如(1)所示。

这样的结构是与苯炔高度的化学活性一致的,也是经物理方法所证实的。

在(2)中,两个叁键碳原子处于SP杂化状态,各以一个SP杂化轨道交盖形成一个σ键,又各以两个P轨道交盖形成两个π键,一个π键垂直于苯环平面,另一个π键平行于苯环平面。

这样的碳-碳叁键是线型结构,键角180O。

叁键碳原子的SP
杂化轨道与环中其它碳原子的杂化轨道交盖成键时张力太大,而且也破坏了苯环的结构。

显然这种结构是不大可能的。

6-10
解(ⅰ)苯炔的亲核加成,产物为
(ⅱ),苯炔的亲电加成,产物为
(ⅲ)苯炔的环加成,产物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