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实宜技术阳城县中医院目录一、小儿推拿治病的机理二、小儿推拿的作用三、小儿推拿的优点四、小儿推拿的特点五、小儿推拿适宜年龄六、小儿推拿适应症七、小儿推拿的禁忌症八、小儿推拿基础手法九、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十、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发热感冒咳嗽哮喘泄泻便秘呕吐厌食疳积遗尿脑瘫保健按摩小儿推拿适宜技术小儿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通过经络传导,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
经过几百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具有可靠的疗效,并可避免小儿打针服药之苦,见效快,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故很受病家欢迎。
一、小儿推拿治病的机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古人将之称为“纯阳之体”,也就是说小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小儿的细胞、组织具有超强的修复与再生能力。
小儿推拿正是充分调动并增强机体的这种能力,使其有力的驱除外邪而快速有效的治疗疾病。
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小儿机体的免疫力也可显著增强。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小儿推拿的作用可概括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
具体表现为: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小儿推拿可增强免疫功能,并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食欲旺盛,发育正常。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小儿推拿通过按摩小儿身体的穴位,通过经络的络属,使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未病先防,已病防变(1) 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提高了小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2) 防病传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重症,小儿推拿可及时阻止病邪由表入里,防止危重情况的发生。
三、小儿推拿的优点1.见效快、治疗范围广、疗效高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肺部疾病效果更佳。
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并且见效快,大部分疾病一般1-6次即愈,对于慢性迁延性疾病短期内也可明显见效。
2.方便易行、安全稳当小儿推拿手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而且,只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小儿推拿的操作规程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
3.没有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推拿是一种单纯的物理疗法,治疗过程中避免了药物治疗的某些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是一种有百利无一害的治疗方法。
4.治病除根,不易复发慢性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累及的脏腑气血功能下降。
小儿推拿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针对病因,运用手法,调理气血循环,恢复其脏腑功能,达到治病除根的目的;可调补体质减少疾病再发机会。
对于身体虚弱者,不仅可治愈已发疾病,同时也可提高免疫功能及身体素质。
5.无痛苦,易于接受其他疗法小儿都要遭受痛苦,即使是服药,小儿也难以接受,给疾病治疗带来麻烦,影响疗效。
应用小儿推拿疗法,儿童无痛苦感,无恐惧心理,可配合医生,提高疗效。
四、小儿推拿的特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且病因单纯,疾病过程中受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
1.小儿推拿以推法、揉法、运法等手法为主,要求手法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使用。
2.小儿推拿所用穴位有些为小儿所特有,这些穴位呈点状、线状或面状,以两手居多。
3.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是头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
在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等以滑润皮肤,提高疗效;4.小儿推拿治疗疾病见效快,治愈率高。
五、小儿推拿适宜年龄小儿推拿对12岁以下的儿童都有效,尤其对1个月至5岁的儿童效果更好,年龄愈小治疗效果愈佳。
六、小儿推拿适应症一般的常见病症都能应用。
尤其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小儿痹证等方面有满意的疗效。
1.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发热、感冒咳嗽、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肺炎等。
2.消化系统疾病:疳积(积滞、奶痨、奶积、食积)、厌食、溢奶、呃逆、呕吐;流涎、口疮、鹅口疮、地图舌;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脱肛等。
3.其它类:惊风、夜啼、自汗、盗汗;尿频、遗尿、疝气;肌性斜颈、面瘫、脑瘫后遗症、弱智、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弱视、斜视、假性近视;脊柱侧弯、小儿麻痹后遗症;婴幼儿湿疹、生长发育迟缓等。
4.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不乳、新生儿吐乳、新生儿惊风、新生儿夜啼、婴幼儿急疹、风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七、小儿推拿的禁忌症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疮疖等,局部不宜按摩;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各种恶性肿瘤、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穿孔、胆道蛔虫引起的胆囊炎等;骨折、脱位、急性出血等。
八、小儿推拿基础手法1.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
2.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4.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
6.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
九、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攒竹(天门):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即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即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
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
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直上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附:小儿捏脊疗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
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
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
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
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
二指捏法与三指捏法均可。
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捏脊的动作要领如下: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
此法适用于高热。
十、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发热外感发热: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风寒者加掐揉二扇门,推三关,拿风池以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
咳嗽痰多者加运内八卦,推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脘腹胀满或不思饮食者加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推天柱骨;烦燥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