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后练习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
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
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
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
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深幽寂静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
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
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
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
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
(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2分)
答:▲
答案:
8.(1)C。
(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答对两点即得2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一)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⑴.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⑵.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的看法,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
11、⑴、C
⑵.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意思相近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