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常建
教学目标
1. 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意境。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1 、导入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你知道有关破山寺的知识吗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
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3、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籍贯、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中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4、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诗、五言律诗、写景诗
5、释义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上的太阳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僧人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古代用玉,使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翻译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7、身临其境感悟诗意你找到哪些景物了?
8、诗歌赏析
一、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了一个“静”字
二、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
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三、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
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表面写鸟、山,实则写人。
诗人赋予鸟儿人的情感,借鸟儿抒发自己内心感受。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意思是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末联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9、中心:
本诗通过写,运用
表现手法,创造出的意境,表现了作者。
10、填空
1、《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
2、诗中写环境幽静(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写美丽的山水使人心灵愈加沉静的句子是___,____。
4、表达诗人追求清净隐逸思想的诗句是:
5、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6、诗中表明诗人对佛学向往的诗句是:
7、诗中表现了中华文化对曲折美的追求的诗句是:
11、展开联想生动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