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质检部安全操作规程受控号:0700042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安全操作规程(质检部)CHINA EASTAR GROUP东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石化分公司发布日期:7月东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石化分公司DCSH-ZJAG质检部安全操作规程编制:审核:批准:7月18日常见的术语、符号和代号常见的术语、符号和代号目录第一章概述 01 原材料取样 02 成品取样 03 样品登记 04 样品检验 (1)5 填写记录 (1)6 出具检验报告单 (2)第二章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及制度. 21 人身安全十大禁令 (2)2 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3)3 装置用火安全规定 (4)4 防止中毒窒息十条规定 (6)5 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规定 (7)6 防冻防凝安全规定 (11)7 消防器材管理制度 (12)8 安全教育制度 (13)9 安全检查制度 (14)10 脱水排凝制度 (14)11 进入下水道(井)、地沟作业规定 (15)12 进入事故现场规定 (16)第三章装置中的有关危险危害物质及其危害、预防 (16)1 液化石油气vv . (16)2 丙烯 (18)3 硫化氢 (20)4 硫化氢(H2S) (24)5 原料油 (26)6 柴油( 中芳烃) (27)7 汽油( 轻芳烃) (29)8 甲基叔丁基醚(MTBE) (31)9 石脑油 (32)10 磷酸三钠(Na3PO4) (36)11 钝化剂 (37)12 碱液 (38)13 甲醇 (39)14 甲基二乙醇胺(MDEA) (41)15 氨 (42)16 盐酸(HCL) (42)17 硫酸(H2SO4) (43)18 甲苯 (44)第四章安全监督的重点部位及要点. (45)1 使用电器设备安全规程 (45)2 化学试验一般操作规则 (45)3 使用强酸、强碱及腐蚀剂安全规程 (48)4 使用易燃品安全规则 (49)5 使用易爆品安全规则 (50)6 玻璃及陶瓷器皿安全操作规程 (53)7 天平安全操作规程 (53)8 电光分析天平安全操作规程 (54)9 电烘箱安全操作规程 (55)10 高温炉安全操作规程 (55)11 化学试验器皿安全操作规程 (56)12 取样安全操作规程 (58)13 油品分析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59)14 标准溶液岗位安全操作规划规程 (60)15 环保化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61)第五章防护用品及器材的安全使用规则. (63)1防毒面具 (63)2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66)3安全帽 (68)4防冲击眼护具 (69)5防噪音用品 (69)6安全带 (71)7消防设施 (72)8事故柜 (75)第六章质检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6)1 总则 (76)2 危险性分析 (76)3 组织机构及职责 (77)4 预防与预警 (78)5 信息报告与处理 (79)6 质检部事故处理 (80)7 后期处理 (84)8 保障措施 (86)9 培训 (87)10 奖惩 (88)11 附则 (89)第一章概述20 万吨/ 年芳烃联合装置项目, 质检部主要负责公司各项油品、水、气、等介质的化验分析工作, 接触的介质多数属于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
主要工作如下:1 原材料取样化验员应取样按各物料取样规程进行取样, 确保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取样结束后按实际取样情况填写样品取样记录。
2 成品取样每天取样至少 4 次(每 2 小时一次), 每次取样不得少于500g, 取样袋数不得少于10 袋,确保做到取样均匀, 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3 样品登记化验员应及时在样品取样登记表上进行样品登记。
对成品和原材料要保留样品(每次检验样品留样约200g)至生产结束。
保留样品要及时登记并确保样品和记录相符, 确保样品在保留期间的完好, 未经批准不得外借与调换。
4 样品检验4.1 成品检验要以班为一批次根据要求进行项目检验, 检验完毕后要封存样品。
4.2 原材料以每天进厂同一厂家同一规格含量为一批次根据要求进行分类检验, 检验前要先查阅被检样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操纵规程, 确定其所需的检验仪器、试剂、试液和规定的检验项目, 检验后封存留样。
4.3 化验员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执行标准或检验操纵规程进行操作, 不得随意更改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
4.4 检验过程中, 化验员要随时填写相关记录, 如仪器破损记录、试剂、试液配制记录等。
4.5 检验过程中, 化验员要随时清理操作台、仪器设备,及时处理废物、残料, 始终保持现场的整洁有序。
4.6 样品取回后要及时检验, 以防止样品发生变化。
5 填写记录4.1 检验过程中化验员要随时填写检验记录。
4.2 检验记录必须按具体操纵如实填写, 保持页面字迹清晰、整洁、不得随4.3 检验记录填写完整后, 检验职员必须在检查无误后签字, 并对记录结果负责。
6 出具检验报告单6.1 检验记录需经化验员复核无误签字后, 方能出具检验报告单。
6.2 检验报告的出具要严格按照检验记录数据进行出具。
6.3 检验报告单出具后, 化验员先检查无误后签字盖章,之后送交总工程师。
6.4 原材料及成品检验报告单一式四份(分别为存根,技术部, 生产部, 销售部), 存根由检验职员保存、另三份上报给总工程师。
6.5 原材料及成品检验记录要分种别由检验职员每天进行记录(记录内容: 原材料进货报验单、样品取样记录、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单)。
第二章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及制度1 人身安全十大禁令1.1 未经安全教育和岗位考核不合格者, 严禁独立顶岗操作。
1.2 不按规定着装或班前饮酒者, 严禁进入生产岗位或施工1.3 不戴安全帽者, 严禁进入生产装置和检修施工现场。
1.4 未办理安全作业票及不系安全带者, 严禁高处作业。
1.5 未办理安全作业票, 严禁进入塔、容器油罐、油舱、反应器、下水井、电缆沟等有毒有害、缺氧场所作业。
1.6 未办理维修工作票, 严禁拆卸停用的与系统联通的管道、机泵等设备。
1.7 未经办理电气作业”三票” , 严禁进行电气施工作业。
1.8 未经办理施工破土工作票, 严禁破土施工。
1.9 机动设备或受压容器的安全附件、防护装置不齐全好用严禁启动或使用。
1.10 机动设备的转动部件必须加防护措施, 在运转中严禁擦洗或拆卸。
2 防火防爆十大禁令2.1 严禁在厂内吸烟及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物品进厂。
2.2 严禁未按规定办理用火手续, 在厂内进行施工用火或生活用火。
2.3 严禁穿易产生静电服装进入油气区工作。
2.4 严禁穿带钉的鞋进入油气区及易燃易爆装置。
2.5 严禁用轻芳烃、易挥发溶剂擦洗各种设备、衣物、工具及地面。
2.6 严禁未经批准的各种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罐区及易燃易爆区。
2.7 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危险化学品。
2.8 严禁在各种油气区内用黑色金属或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撞击和作业。
2.9 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
2.10 严禁损坏厂内各类防爆设施。
3 装置用火安全规定3.1 动火作业分为特殊危险动火作业、一级和二级动火作业。
3.2 正常生产的轻质油、液化气、干气和其它可燃气体的管线、容器的动火均属特殊动火, 必须严格执行用火规定。
3.3 化验楼区域可为二级动火。
3.4 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 并经审批后方可动火。
3.5 特殊危险动火作业必须经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批, 一级动火由安全处审批, 二级动火作业由分厂主管领导审批。
3.6 凡盛过化学危险品的容器、设备、管道等动火作业, 需经清洗置换, 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
3.7 用火部位必须用盲板与其它相连设备、管线隔绝, 所用盲板应合乎工艺管道设计压力等级要求。
3.8 进入容器作业要办理容器作业票, 作业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可燃气及含氧合格的分析合格手续, 对盛装含有H2S 气体分析, 合格后方可。
3.9 装置检修要有盲板图(表) 、盲板员, 所装设的盲板要按盲板图上的标号逐一挂牌, 做好标记, 并进行联合检查验收, 设备吹扫设备及管线的盲板拆装要执行票据制度。
3.10 动火分析合格标准:(1) 动火分析采样点由安全员提出, 要有代表性。
(2) 采样和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 分钟;超过30 分钟应重新采样分析。
(3) 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 被测浓度小于0.5%;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小于4%时, 被测气体浓度小于0.2%;3.11 五级风以上(含五级)禁止室外露天动火,因需要必须动火时, 动火升级管理。
3.12 动火作业前检查焊具完好; 氧气和乙炔瓶相距5 米, 距离动火点10 米。
3.13 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 必须制定施工安全方案, 落实安全防火措施, 相关人员必须到现场, 必要时请消防队现场监护,严禁负压动火作业, 动火现场通风良好。
3.14 动火作业完毕后,清理现场, 确认无残留的火种后方可离开。
电源开关应拉开, 气焊作业完毕休工前, 必须将焊枪拿出设备, 容器外部。
3.15 电焊机电源应按于指定地点开关上, 电源线、把线、地线均应绝缘良好, 地线必须固定于用火烧焊部位,电源线禁止从下水井口上方跨过。
3.16 动火作业应有人监火, 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和周围的可燃物, 附近的下水井、地沟、电缆沟等清除易燃物后要可靠封闭并用蒸汽掩护, 并备有消防器材。
3.17 高空用火, 要落实防止火星向外飞溅措施。
3.18 高温、高压、可燃及有毒介质的容器、设备、管线一般不允许动火,但生产上却是必须用火时, 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后, 作为特殊用火处理。
3.19 用火过程中, 遇有跑油、窜油和可燃气体泄漏威胁用火安全时应立即停止用火。
3.20 动火人、监火人、安全员、化验员、当班班长、单位安全负责人应严格按动火作业证的要求, 履行自己的职责, 按规程要求逐项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严防事故发生。
3.21 装置区内禁止吸烟, 明火取暖和明火照明。
4 防止中毒窒息十条规定4.1 对从事有毒作业、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 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
4.2 工作环境(设备、容器、井下、地沟等)氧含量必须达到20%以上, 毒害物质浓度符合国家规定时, 方能进行作业。
4.3 在有毒场所作业时, 必须佩带防护用具,必须有人监护。
4.4 进入缺氧或有毒气体设备内作业时, 应将与其相通的管道加盲板隔绝。
4.5 在有毒或有窒息危险的岗位, 要制订防救措施和设置相应的防护用器具。
4.6 对有毒有害场所的有害浓度,要定期检测, 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4.7 对各类有毒物品和防毒器具必须有专人管理, 并定期检查。
4.8 涉及和监测毒害物质的设备、仪器要定期检查, 保持完好。
4.9 发生人员中毒、窒息时, 处理及救护要及时、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