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烟大文经学院文英2 孙秀201090503228 烟台264000)摘要: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居形式独特文化形式典型特征现代风格正文:1、传统文化对四合院的影响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民居格式,是别的国家没有的,是我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因此四合院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居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以北京四合院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除了历史悠久、构成独特等因素,更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让人身在其中,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研究北京四合院如同翻阅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易经在古代思想中起着统治作用。
《易经》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
这种对立两分法的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中,因此衍生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建筑形式都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据此形成的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北京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北京的胡同多为东西走向,胡同两侧均建有四合院,处在胡同北的院落,宅门开在东南角;处在胡同南侧的院落,宅门开在西北角。
不论宅门开在哪个方位,宅院均以北房为正房。
北京四合院建筑较为敦实厚重,淡雅质朴。
以正房、厢房、倒座房为四正向,四角耳房及大门为四偏向,形成八卦方位,以此推定吉位。
通常在东南角(巽位)设大门,《易经》中巽位有入的意思。
若以巽位为伏位按顺时针大游年歌诀推演,则南(离位)北(坎位)东(震位)均为吉位,北房、南房、东房皆要高大以取吉方,东北方次吉,可设厨房、杂用房。
独西南方为凶方,只能建厕所。
因此北京四合院方位皆为朝南(座坎朝离),巽位开门的布局。
北京的四合院虽然是严格按照风水建造的,但是今天从客观角度来看,它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如从华北地区的大地势看来“坎宅巽门”布局亦甚合理,西北高,东南低,院内排水由东南角门屋下排出至胡同,不影响居室。
因此说,风水术中包含了历代先民在居住环境及建筑营造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地区习用的民居择地及形制要求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精神主轴,儒学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儒家主张“中正”、“仁和”、谐调统一、不偏不倚、包容万物的中庸之道。
其中心思想是承认事物是有对立面的,对立面是可以统一的,对立之中无优劣之分。
以此观点来观察居住建筑空间文化的内外、封敞、遮露、人工与自然等对立因素,都不是绝对的,是可互相转化的,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
北京四合院正是这种协和圆通思想的反映。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
北京的四合院强调对称的平面布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中间设有多个庭院,反映严格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
全宅分为内外院,中间以垂花门隔绝,外宾、仆役不得随意入内院,内眷不轻易到外院,反映出封建家庭关系中内外有别的观念。
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
正房不仅是实际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是家族精神的象征。
此外对各种朝向、质量、面积不同的住房皆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使用。
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左次间住祖父母,右次间住父母。
正房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厢房则由子侄等晚辈居住,大哥住左厢,二弟住右厢。
而仆役等只能住在外院从房内。
四合院的垂花门就是沟通内外院的门,俗称二门,又称内门。
在垂花门以外的倒座房或厅房及其所属院落算作外宅,它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罩房等则属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对来客而言,每道门都意味着它与内宅分隔的一道屏障;每进道门,就象征着客人与此家庭的亲密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在品第森严的封建社会,宅院门户等级的高低直接标志着房主人的品级地位。
历来的有钱有势之家,都很注重对二门的修饰装点。
正因为如此,宅院里的垂花门一般都是建造得非常华丽考究.2、四合院里的民居形式四合院式民居的朝向是以院中正房的朝向为主要标志。
由于中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即西北为大陆、东南为海洋的地形构架态势,造成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而夏季为偏南或东南风的季节风,因此民居的主导朝向选择为南或偏南。
这种朝向不仅可以避开冬日寒风、迎来夏日凉风,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吸纳日照阳光。
在民间流传的“风水”相法中,亦以“负阴抱阳”为宅第选择的第一要义。
北京地区谚语称“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即是此意。
南向民居的大门亦设在南面。
通用的布置方式有:设在南面东侧,进入门屋并不正对厅堂主轴线,须通过影壁、屏门的引导,曲折转入主庭院,即“风水”相法的“坎宅巽门”的布局。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合族而居。
宋朝以后的统治阶级,为缓解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统治阶层,提倡宗族制度,即一个姓氏祖先的子孙数代合族而居,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地主阶级的分化、破产,使宗族成为封建国家的基石,达到保国保家的目的。
北京的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贯通,院内各幢房之间,均由卡子墙连接,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几代人的生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起居十分方便。
露天空地可按照主人的意愿,栽植四时花木,饲鸟养鱼,叠石造景,一家人关起门来过活,怡然自乐,俨然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居住环境。
而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临街房屋不开后窗或仅开很小的高窗。
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对于四世同堂、祖孙合居共食的封建大家庭较为适用。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圈地而居。
中国人历来对土地都极为重视,土地给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是家庭最重要的财富。
中国人对自己开垦的土地,习惯上都认为是自家的财产,因此在地头建房守住领地,院子也就这样产生了。
生活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也是这样,只不过因为生活在皇城,受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制约,已经不能再留存大面积的土地了,但是院子的形式却保留下来,而且功能上更完善了许多。
四合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土地,可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
由于院落宽绰疏朗,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在正房前的绿地上,一般都植两株树,常采用的树种有海棠、丁香、槐树、枣树、石榴等,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季结果,可谓春华秋实。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财不外露。
由于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影响,家庭的社会交往较少,私密的思想比较浓厚,家财不可外扬,内外有别,表现在民居建筑上就是在室内外有许多遮护与分隔的措施,以加强私密的要求。
例如,进门有靠山影壁,内外院间有垂花门或二门,厅堂内有后屏门或屏壁,房间之间有纱隔和花罩,院落之间有花墙、漏窗、月洞、半廊甚至实墙等。
这些都满足了封建家庭对秘密性的要求,以及内向的心理状规定。
但是不管是实隔还是半隔,其效果都是使视线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一览全局。
所以一所轴线规整的大宅,除了婚丧大事,各座厅门洞开之时以外,人们必须左右回绕地联系宅内各个房间,增加了许多空间变幻的情趣。
所以遮护与分隔为中国传统民居提供了虚实、幽敞的变化之美,也揭示了严格执行轴线、对称、重复等构图手法的传统民居,为什么还会产生丰富的空间变化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影响社会居民的思想观念是多方面的,而且又是时常混杂在一起的,在建造民宅中,这些观念或多或少在起着影响作用。
今天研究北京的四合院,无论对建筑,还是对历史文化,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北京四合院,这种古代劳动人民精心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伴随人们休养生息成百上千年,留给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留给历史的遗产是极丰厚的。
通过对四合院蕴涵的深刻文化传统的剖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历史,认识它的宝贵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从而更好地继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3、四合院的独特文化含义除了布局之外,四合院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1)封闭的符号(院落四面均有墙,墙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
)(2)是家长制的符号(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规定。
正房三间高于侧侧房,中为堂屋,家长左长子右,兄弟子侄住厢房。
)(3)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堂屋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祭祖宗,喻家训,婚丧寿诞礼,待客等传统礼教皆行与此。
)(4)是融汇情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4、四合院的典型特征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
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
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