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模试题与答案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模试题与答案

宝山区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40分)
(一)默写(15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3.不见去年人,。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则吾斯役之不幸,。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这首诗选自《》(书名),作者字。

(2分)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山”写出了送友人时所见周围景色。

B.“孤蓬”表达了友人远行后的孤单无依。

C.“浮云”喻指友人的未来生活行踪不定。

D.“班马鸣”暗指友人难以割舍这段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橘逾淮为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橘逾淮为枳”的意思是(2分)
9.晏子一番话的主要目的,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告诉楚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客观现象。

B.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产生的原因。

C.巧妙回敬了楚王的侮辱。

D.智慧化解了楚王的困惑。

10.选文结尾处画线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娄师德与狄仁杰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

(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

卿知所自①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②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朕比③不知卿,卿之遭遇④,实师德之力。

”因命左右取筐箧,
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

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注释】①所自:由于什么原因。

②直道:品行端正。

③比:这里解释为先前。

④遭遇:君臣遇合。

这里指狄公受到重用。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
(1)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
(2)得十许.通荐表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拿得出文章,品行也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B.我因为文章出色且品行端正求上进而被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C.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

D.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13.梁公所阅的是“”,其后的反应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狄公最后一番话,表明了他复杂的内心。

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②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
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

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③“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我们这样讲,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
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
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④进一步思考,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
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
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

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
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这样一来,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可能会得到较
好的保护,而暂时没啥实际用处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

另外,一些非遗传承人,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活自己,往往
会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种保存也是不周全的。

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上,我们可以向
一些国家学习。

⑥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
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
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选文有删改
15.第⑤段中加点词“它”在文中指的是 (2分)
16.(1)第②段一第⑤段,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依次写了“传”的基本含义、“传”的实质
、等内容。

(4分)
(2)联系全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分)
17.请简述第③段、第④段两段不能互换的理由。

(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