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胡经国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指示在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1年7月16~18日,国务院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了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明确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三峡工程整体和全局、关系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
”“距2003年6月第一期蓄水只有19个月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哪!”二、库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从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组织进行了库区20个县(区、市)1∶5万地质调查工作。
进一步查明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的基本情况。
到目前(2002年10月)为止,已经查出三峡库区两岸存在崩塌、滑坡2490处。
此外,还有大小泥石流沟47条。
现已查明,在三峡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上,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度约为440公里;需要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总长度约为139公里。
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70余处。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0余处。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1、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
就地质灾害而言,三峡库区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2、降水充沛,暴雨、洪水频繁,更加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3、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有近百万移民搬迁,仅仅搬迁的城镇就有百多座。
大量的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势必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并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4、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在库水水力的长期作用下,库岸岩土体的稳定平衡状态将被破坏,崩塌、滑坡体的稳定性必然降低。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是整个三峡工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保障整个三峡工程(包括大坝、库区、移民等)建设和运行的安全、库区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长江黄金水道航行的安全,对于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的生态环境条件,对于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和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㈠、总体规划2002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它是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宏观而具体的安排,对于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国务院批准需要分期分批治理的2490处崩塌、滑坡中,需要进行工程治理的有615处;需要搬迁避让的有553处;需要监测预警的有744处。
到2002年10月,《规划》安排的近期135米水位以下198个治理工程项目已经全面开工,或者确定采取其它处理措施。
其中,包括197个崩塌、滑坡治理工程项目以及另加的兴秭公路游峡、石峡段治理工程。
另外,《规划》安排的81段塌岸防护工程项目,已有58段开工治理;152个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已经全面启动;巴东、巫山、奉节三县的高边坡防护工程也正在全面施工。
㈡、近期防治工程按照《规划》,在2003年6月以前,在三峡水库初期蓄水135米水位以下地区和移民迁建区,急需防治的崩塌、滑坡有957处,需要完成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198个,相应的治理工程有198个项目。
其中,重庆库区142个,湖北库区56个。
国家拨出40亿元专款,实施近期(第一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是按照《规划》和倒计时工期表执行。
这是在2003年6月以前,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以下的地质灾害能否治理完毕的关键。
防治工作重点是135米水位线以下的人员聚居区、重要的港口码头、交通要道和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规划》要求,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无论是前期工作还是治理工程,都必须按倒计时工期表完成。
重庆市和湖北省有关领导明确表示,所有规划项目在2002年7月底以前完成项目审批;8月底以前完成施工准备;9月份全部开工治理;2003年6月1日以前,全部完成防治任务。
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在2003年6月底以前,必须完成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多达198个。
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对于三峡工程建设本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同样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确保治理工程的质量,是完成防治任务的根本所在。
然而,在此以前,在这一方面还缺少必要的工程技术规范和规程。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其独特的工程技术特点。
没有科学的工程技术规范和规程,就没有高质量的治理工程。
尤其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非同寻常,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急需科学的工程技术规范和规程,来规范治理工程的实施,确保治理工程万无一失。
为了确保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质量,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相继颁发和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验收评价标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办法》、《长江三峡二期移民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实施细则》、《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等四项规程和办法。
从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和人工高边坡治理工程,有了质量评定标准、竣工验收办法、安全评价细则和技术规范。
该《标准》和《办法》,将为保质保量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确保三峡工程长治久安,发挥关键作用。
该《细则》为启动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安全评价提供技术要求。
该《规范》对边坡工程勘察、稳定性评价、治理措施、质量检测、监测和验收标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它将成为三峡库区高边坡治理和工程质量检验的重要依据。
这些新的工程技术规范和规程,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塌岸和高边坡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和规范程序。
这对于确保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们对于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借鉴和指导作用。
五、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㈠、重庆库区1、巫山新县城上西坪滑坡综合治理工程该项滑坡综合治理工程,由四川省地勘局909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施工。
2002年7月19日,正式签订了施工合同。
总价款约为2000万元。
这是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以下、198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最大的一个工程项目。
上西坪滑坡位于巫山新县城上西坪。
面积65万平方米。
为一大型松散堆积层滑坡。
其地形、地貌复杂,人为改造强烈,建筑物多,人口密集。
对二坪子小区、上西坪小区、田家沟、巫峡小学、川东淀粉厂等企事业单位和上万移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旦发生滑坡,几个居民小区将被推入长江,整齐规范地新建的巫山县城将会残缺不全。
因此,该项滑坡综合治理工程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该项滑坡综合治理工程,将施工直径190毫米的抗滑桩182根,1400KN锚索158束,完成削坡土石方8.44万立方米,格梁护坡5.9万平方米,植被护坡5.9万平方米,修筑排水沟1300米。
工期4个月。
工作量大,任务艰巨。
㈡、湖北库区1、巴东红石包滑坡治理工程该项滑坡治理工程,是三峡库区最先启动的第一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鄂东南基础工程公司经过135天的紧张施工,已于2002年11月初竣工。
11月8日,通过专家组初步验收,并被评为优良工程。
红石包滑坡位于巴东县城迁建新址规划区,系中国石化恩施石油分公司巴东油库工程场地。
已建成的新城区沿江大道从该滑坡区高程181米通过。
因此,巴东红石包滑坡治理工程,对于巴东新城建设和巴东油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滑桩施工深度40米,锚索施工深度45米以上。
这使该项滑坡治理工程,成为目前湖北省地灾治理施工深度最大的工程。
该公司克服了地层复杂、岩石裂隙发育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共施工锚拉抗滑桩31根,悬臂桩21根,开挖土石方和浇筑混凝土各1.4万立方米。
抗滑桩身质量检测合格率100%,锚索施工质量良好。
六、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是国家在三峡库区实施的一项重大减灾工程。
该项工程包括:国家统一组织的、控制性重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体系和在各级政府行政指导下的、群测群防体系。
它分别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以采用综合监测手段获取重大地质灾害现场信息为核心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以全库区驻地地质灾害巡查为主的群测群防系统;以分布式数据采集数据库管理、网络化信息处理、交换、传输、发布为核心的地质灾害分级管理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减灾防灾决策支持为核心的预测预警系统。
在2003年以前,拟在三峡库区20个县(市)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建设29个国家级和43个省(市)级重大崩塌、滑坡监测系统以及万州、奉节、巫山、巴东4个区(县)新城区不稳定库岸段的监测系统。
并且,采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适时监控和预警,为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及时准确的预报。
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已经把建设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2002年3月26日,在重庆市万州区召开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正式启动动员大会。
计划在2003年6月以前,即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水位以前建成。
2002年12月30日撰写于重庆市主要参考文献陈永和、罗会江:《为巫山新城系安全带》,2002年8月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范宏喜:《魂牵梦萦三峡情——田凤山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纪实》,2002年8月1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范宏喜:《三峡库区地灾治理重质量——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颁发实施四项规程和办法》,2002年9月1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张传玖、晏丽:《立在长江的丰碑——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列荣》,2002年10月16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吴岗等:《三峡地灾防治工程全面开工——一百九十八个治理项目将于明年五月竣工》,2002年10月1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晏丽等:《地灾治理湖北报捷——该省首个三峡库区地灾治理项目验收评优》,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晏丽、倪融:《给三峡库区地灾防治支招》,2002年12月2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张传玖:《把安宁写在大地上——200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2002年12月1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