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水粉颜料提高中班幼儿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

运用水粉颜料提高中班幼儿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

运用水粉颜料提高中班幼儿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幼儿园夏维红邮编 215128摘要:水粉颜料画是否适合中班幼儿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它对幼儿色彩的感知运用又有何积极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本班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水粉画活动,经过一学年的水粉画活动,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色彩运用、创造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孩子们对色彩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他们自信、轻松地运用个人的审美情感,创造性地表现色彩,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色彩风格。

于是我认识到水粉颜料对培养幼儿色彩美感,提高幼儿色彩审美有着重要作用。

以戏法引起幼儿对水粉颜料画的兴趣;与科学相结合引导幼儿理解色彩的变化;用欣赏、熏陶感受色彩表达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中自由创造。

关键字:水粉颜料、色彩表达的情绪、色彩感知和运用、色彩创造正文:水粉颜料画作为儿童美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已很少看到。

真正将水粉颜料画作为一条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艺术的熏陶在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还没有可借鉴的教材。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在幼儿美术活动中,除了必要的技能训练外,对色彩的认识及运用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画家马蒂期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那么,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

水粉颜料画是否适合中班幼儿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它对幼儿色彩的感知运用又有何积极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本班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水粉画活动,经过一学年的水粉画活动,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色彩运用、创造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孩子们对色彩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他们自信、轻松地运用个人的审美情感,创造性地表现色彩,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色彩风格。

于是我认识到水粉颜料对培养幼儿色彩美感,提高幼儿色彩审美有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我以水粉颜料为载体,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提高中班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运用能力。

一、以戏法引起幼儿对水粉颜料画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前提,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兴趣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先导,而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

刚小班时大部分孩子对色彩没有什么喜好,个别孩子甚至抗拒美术活动,为了引导他们对色彩的追求,发展他们的色彩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我从水粉画下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步提高。

1、随意的“涂鸦”。

根据水粉颜料的特性,我引导孩子在“涂鸦”中发现水粉颜料的魔力,主动去探索色彩。

首先,我让孩子认识各种水粉颜色,孩子看到这些已跃跃欲试了,为激起他们的兴趣,我继续说:“在白纸上用它们来玩游戏,会有新发现。

”于是,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这些颜色在画纸上疯狂地涂呀、玩呀,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的颜色不见了,却变出了很多种见过和没见过的颜色,但有的却很灰暗。

一瞬间,孩子们就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喜欢上了水粉活动。

2、简单的原色造型。

中班幼儿处于不定向、不规则的状态中,他们对颜色的偏爱,虽然和个性、气质及兴趣有关,特别是和年龄有关,但多数情况下,是下意识的选择,我们不能衡量成人绘画作品的标准要求幼儿。

教师要从孩子的绘画心理着手,设计有趣的课题,渗透理性的指导,让孩子在玩、涂中学习到色彩的知识。

如:趣味水粉画“葫芦娃”是孩子们最最熟悉的动画人物,七个葫芦小金刚的正义形象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春季班的第一次活动,我选用了“葫芦”作为素材,让孩子在白纸上尽兴的用三原色表现了他们心中的葫芦娃的形象!再如《跳舞的颜色》、《美丽的礼花》,让孩子在以黑色为底色的画纸上运用各种颜色画花朵、画烟花、画线条等,他们发现把鲜艳的颜色放在黑色上,画面效果棒极了。

二、与科学相结合引导幼儿理解色彩的变化。

幼儿的兴趣有了,但他们的发现、操作是无意识的,那么颜色的秘密在哪里呢?在中班幼儿中进行初步色彩教学的尝试,需要一些基本色彩知识的传授,以便幼儿能更好的运用到创作之中。

我结合科学活动让幼儿了解颜色的秘密,引导幼儿在探索、游戏中学习色彩知识。

在《颜色变变变》活动中,我设计了有关颜色的实验,通过让幼儿动手尝试发现颜色的变化。

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感受色彩的变化。

活动开始时,我首先抛给幼儿一个能引起幼儿探究兴趣的问题。

“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画橘子、叶子、葡萄,可是现在只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怎么办呢?” 以此引发幼儿对颜色发自内心的兴趣,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此时我不作暗示和表态.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充分猜想和假设,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愿望,并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幼儿只有猜想,没有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是无法获得发展的。

因此,我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物质条件,如:红、黄、蓝三种颜料、透明小玻璃瓶、一次性针管、棉签、记录表、未涂色的图片、油画棒等。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通过记录来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调配颜色,混合后细心观察,发现了颜色的变化,也培养了幼儿主动尝试的探索精神。

三、用欣赏、熏陶感受色彩表达的情绪。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

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

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

德国教育家斯克沃兹(Schwartz)1965年在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幼儿的艺术品味和创造性受周围环境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响。

1、名画欣赏提升幼儿品味。

名画作品丰富多样、色彩协调、完美。

在引导幼儿欣赏时我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孩子结合他们已有的色彩知识,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

同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体验充分表达自己对画的感受。

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水粉画的欣赏时注意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请幼儿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

我们欣赏了德洛内、瓦塞尔、索马里的作品,还有梵高《星月夜》。

同时他的向日葵当然也在欣赏之列,我选择了孩子所能够理解的生活中的语言创编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赋予了向日葵以新的生命。

“人们都喜欢梵高的向日葵正是因为人这些向日葵能送给不同方向的人以自己的微笑”,这时这朵向日葵不仅是一朵花,它更是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

就这样,孩子们怀着一份感动、一份激情也努力的将自己创作的花仙子呈现给自己不同的朋友。

……我们就是这样借助作品的吸引力、融合活泼的对话环境、积极的活动气氛,促使幼儿大胆想像、充分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思维越发活跃,想像越发丰富,感知能力越发敏锐,品味也就提升了。

2、多彩环境感染幼儿。

活动室墙面设置的色彩效果需要重视,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色彩效果能充分激发他们探索色彩的兴趣。

一直以来,我在活动室壁画的布置中,都在色彩上费心思,利用颜色刺激孩子的感觉,调动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孩子无时无刻与色彩交流。

如:利用一些废挂历里色彩丰富、搭配和谐的画或小朋友的作品经装饰后在一个角形成“美术工坊”。

在生活中也应适时地引导孩子欣赏身边的颜色,如园内、园外的风景;园内小朋友的作品,不同时候天气的颜色,小朋友高兴、生气的颜色,节日的颜色等等。

随机地引导幼儿欣赏颜色,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作品,让孩子在美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色彩能力,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

3、主题活动熏陶幼儿。

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色彩知识、审美情趣,发挥出来,由我出主题,让孩子自己去构图,运用色彩进行表现。

如:迎国庆,庆元旦,夏天来了等等,孩子能用暖色调表现节日的浓烈气氛,用冷色调及丰富的颜色表现夏天的绿荫葱葱。

努力营造感知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氛围。

4、多感官感受色彩情绪。

为此我还设计了一次综合活动《会说话的颜色》,把色彩、音乐、情感、融合在一起来表现冷换色调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

活动中我提问:“看见红色、听到欢快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我想到了过节、过年、结婚,太阳、鞭炮、大家在开心跳舞等等。

”让幼儿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感官感受色彩带给我们的情绪。

四、在色彩的运用中自由创造。

“绘画是我们的语言,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它说出来”,这是我在绘画教学活动中的观念。

不可能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大胆地表述,“我画了……”。

1、技巧的掌握在创作的过程中技巧的掌握是一定需要的。

我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掌握主要的水粉画方法:平涂法、点彩法、重叠法、明亮法、冷暖法、底色法、综合法等。

如引导幼儿用暖色调表现快乐的气氛、夏天的景象,用冷色调表现平静的心情、夜晚、冬天的风景等。

在配色时不受配色规律的限制,而是受直觉制约,自然就会十分大胆。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直觉去选多种配色方案,提高幼儿的色彩感觉。

如:引导孩子画《下雨了》,组织幼儿观察下雨天空的颜色,雨中的行人的颜色、物体的颜色,于是,孩子用了灰色调表现天空的颜色,里面有五颜六色的雨伞、雨衣,画面效果就会好很多。

2、情感的表现。

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

一般说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烈;绿色象征希望;蓝色象征坚贞;紫色象征神圣;黄色象征权威;黑色象征邪恶。

这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种规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对色彩的象征有不同的解释,但在一般人心中,更多的是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认同。

正是因为色彩能表达人类的情绪,儿童在色彩画中混合颜料,构成画面时也是极具个性的。

当他们画恐惧、失望感觉时,画面出现的蓝色、灰色、棕色和黑色等不同的深灰色调。

他们根据所表达的情绪,很细心,有目的地调和色彩,用有个性的色彩搭配,完成内心世界的一次独白,从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如美术活动《心情罐》,尝试用水粉笔,在糊好红色纸和紫色纸的薯片罐上涂涂画画,红色表示好心情、紫色表示坏心情。

我们并不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画家,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个孩子学会象画家一样创作自己的作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绪。

3、调色的艺术当颜色缺少时,幼儿只会进行单一的涂色,不会利用现有的颜色去调配新的颜色,解决涂色中遇到的问题。

我让幼儿任意选三种颜色调成复色,涂在事先分好的几何形内,注意几何形之间的颜色明度和色相区别。

幼儿在组合色彩时自由自在,各具特色。

之后组织幼儿讨论,各抒已见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多数认为整齐死板的画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只有色彩丰富、优雅、笔触生动的作品才具有艺术性,在平等的讨论中,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到较高层次。

再如《美丽的郁金香》,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色彩渐变的现象,并初步学习对原色加白颜料的方法进行色彩明度渐变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既掌握了调色的方法也提升了审美能力。

4、丰富的形式教学灵活多变,适当添加美工,以往传统的美术模式,不利于幼儿的创造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