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肝脏疾病影像征象分析
医学影像-肝脏疾病影像征象分析
WW 400 WL 31 WW 156 WL 34
平扫பைடு நூலகம்
排除肝脏疾病,增强扫描是必需的 动脉期
平衡期
肝左叶病灶仅动脉期显示, 平扫及增强平衡期未显示。
正常肝脏CT表现
正常肝实质密度 均匀,CT值4060HU,平扫时 肝内胆管,肝动、 静脉和门静脉 CT值均低于肝 实质,近肝门部 呈明显低密度树 枝状影。
肝脏疾病影像征象分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 曹代荣
肝脏一般检查程序
平扫仅能作为初筛,可能漏诊. 若平扫发现病变,原则上应增强扫描,以利准确 定性诊断. 平扫与增强可同时进行,尽量不做直接增强扫描, 否则易误判. 腹部增强扫描均行多期相扫描,可增加病变定性 诊断准确性. CT上肝脏应低窗宽观察。 CT与MRI是互补影像检查方法.
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
肝硬化,脾大
肝硬化结节-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或等低信号
肝硬化
MRI检查优于CT, T2WI上结节内出现 高信号意味着癌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好发于 女性。多见于30-60岁。 肿瘤90%为单发,10%多发。肿瘤直径从2mm 到20cm不等,超过5cm者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 管内皮细胞。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 海绵状结构,并充满新鲜血液。偶然肿瘤内血 栓形成,出现钙化。
海绵状血管瘤常需与多血供的肝细胞癌或转移性 肝癌鉴别。
肝右叶海绵状血管瘤典型CT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与同层 主动脉强化一致,延迟强化呈等密度或高密度。
肝右叶海绵状血管瘤典型MRI表现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 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病理分三型:巨块型,≥5cm;结节型,每个癌 结节<5cm;弥漫型,弥漫小结节分布全肝 。 小肝癌:小于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 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 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
脂肪肝背景下肝血 管瘤的CT表现
正相位
反相位
门脉期
MRI MRI正反相位像可以清晰显示局灶性脂肪肝
动脉期
CT 局灶性脂肪肝:MRI上反相位信号低于正相位即可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为肝内少见良性病变,病因不明。 由正常肝细胞、血管、胆管和Kupffer细胞组成, 但无正常肝小叶结构,病灶中央为星状纤维疤 痕,向四周放射状分隔。肿块无包膜,但与周 围实质分界清楚。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动脉期肿块明 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增强密度逐渐下降,最终 呈较低密度。中央的疤痕组织和向周围放射状 分布的分隔纤维无强化为FNH的CT特征。
动脉期:主动脉强化最明显,门静脉可不均匀强 化,肝静脉无强化,花脾,肾脏皮髓分界清晰。
门脉期
平扫 门脉期
动脉期 平衡期
动脉早期:主动脉强化最明 显,门静脉无明显强化,
动脉晚期:门静脉可强 化,肝静脉无强化。
肝动脉
胆总管
门静脉
正常肝动脉、门 静脉及胆总管三 者关系
胆总管
多囊肝
征象: 肝脏增大并变形。 肝内弥漫分布、大小不一、界清水样密度灶。
原发性肝癌
CT:肝癌的CT分型与病理分型相同,也分巨 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肝癌表现单发或多发、 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有完整包膜者 肿块边缘清晰光滑。弥漫型结节分布广泛,境 界不清。肿块多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等密度 或高密度。巨块型肝癌可发生中央坏死而出现 更低密度区,合并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内表 现高密度灶。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 称为子灶。
正常肝脏CT表现
增强后血管明显 强化呈高密度影, 而胆管无强化呈 低密度,多期扫 描可清晰分辨动 脉与静脉。正常 肝其轮廓整齐光 滑,各叶比例协 调。
动脉期
门静脉期
平衡期
正常肝脏MRI表现
SE序列T1WI上肝实质呈均匀中等信号, 与胰腺信号相似,比脾脏信号稍高. T2WI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脾脏信号. 肝门区及肝裂呈脂肪信号. 肝内外胆管呈长T1长T2水样信号. 肝内血管呈黑色流空信号. 同样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的检查序列可表 现为不同的信号。
供血动脉
星状纤维疤痕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同前病例MRI
星状纤维疤痕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肝脓肿
化脓病菌作用下发生的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 症。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发热、白 细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肝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液 化形成脓腔---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 CT:平扫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 匀或不均,可见小气泡,脓肿壁呈环形低于肝 高于脓腔的密度影,外周因水肿带边缘模糊, 增强后环征为特征性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
CT:平扫检查表现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 圆形低密度肿块。对比增强扫描是CT检查海绵 状血管瘤的关键--“两快一慢”的CT扫描技术 。
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标准: ①平扫表现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 始增强,增强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随 时间延续增强范围向中心扩展且增强密度逐渐 下降;③最后增强密度下降变成等密度。
多囊肝
肝内圆形水样密度或信号影,边 缘锐利,界境清楚,密度或信号 均匀,增强后无强化。囊内出血 密度增高,合并感染囊壁可强化。
平扫CT
脂肪肝CT影像特点:
肝脏低密度灶内血管走行正常,无移位
增强CT
平扫CT 门脉期
动脉期 平衡期
脂肪肝可以掩盖低密度病灶,增强是必需的 增强扫描可以识别平扫不易显示的病灶。
肝右叶脓肿
肝脓肿治疗前、后
T2WI
DWI,b=50
DWI,b=800
ADC
T1WI
T1WI-C+
肝硬化
病因致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进一步发生 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最终肝小 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致使肝变形、 变硬,肝叶萎缩或增大,同时引起门静脉高压 和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病理分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混合型。 CT:肝大小改变,肝形态轮廓改变,密度改变, 肝裂增宽,继发改变---脾大,门静脉扩张及侧 支开放,腹水。
T1WI-正相位 T1WI-反相位
T2WI
第二肝门层面
第一肝门层面 T2WI
胆囊层面
第二肝门层面
第一肝门层面
TIWI
胆囊层面
正相位
反相位
FIESTA-COR
正常肝脏MRI表现
增强扫描: 肝实质均匀性强化. 肝内血管结构也出现强化. 肝内胆管不显示增强. MRA可清晰显示肝脏及腹部血管结构. 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可区分肝动脉.门静脉 及肝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