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20121029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20121029

一、名词解释1、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2、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3、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5、春夏养阳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

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劳逸损伤8、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10、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11、秋冬养阴秋冬养阴,养生术语。

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

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

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二、简答题1、简述健康四大基石。

十六个字:第一,合理膳食;第二,适量运动;第三,戒烟限酒;第四,心理平衡。

“一” 吃粗吃杂,荤素搭配“二”是二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

“三”是三份高蛋白。

“四”是“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七八分饱”是延年益寿的关键.“红”是红色的蔬菜。

“黄”红黄色的蔬菜“绿”既指蔬菜,也包括绿茶。

“白”是燕麦粉、燕麦片。

“黑” “黑”是黑木耳等黑色食品。

2、简述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阴精,重养神,顺天时,调气机。

3、简述饮食调养原则。

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偏,合理搭配,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不可过饥,不可过急,食量适中;三要饮食卫生,防止并从口入,四要因时节,因人体,因地域,因疾病的不同来搭配饮食。

4、简述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5、简述气血的主要功能。

气是不断运动具有很强活力、极其细微的物质;血是循行脉内的红色液体;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区分阴阳,气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是液态物质,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属于阴。

气。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营养作用6、简述饮食不节。

中医内伤病因之一。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营养不得补充或损害脾胃,致使气血亏少,正气不足而致病。

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或有毒食物,可伤及气血、脏腑,扰乱气机升降,引起吐泻、腹痛、痢疾,甚或昏迷等中毒现象。

饮食偏嗜。

过食肥甘,可助湿生热或生痈疡;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而致吐泻、腹痛;过食辛辣,可使胃肠积热,而致便秘或痔疮下血。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饮食的得宜,对疾病的发生、性质及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

7、辩证论治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8、简述津液的主要功能。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为滋润濡养津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具有较强的滋润和濡养作用,内至五脏六腑,外而筋骨皮毛,无不依赖津液的滋润和濡养。

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养皮肤肌肉,使肌肉丰满,毛发光泽;渗入体内的津液,能濡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各孔窍的津液,能使口、眼、鼻等官窍濡润;流注于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渗注于骨、脊、脑的津液,能充养骨髓、脊髓和脑髓。

因此,津液不足,滋润濡养功能失职,则可使皮毛、肌肉、孔窍、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

、化生血液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营气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循环全身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

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谓血。

”津液还有着调节血液浓度,维持循环血量的作用。

当血液浓度偏高时,津液渗入脉中稀释血液,并补充血量;当机体津液亏少时,血中之津液也可以从脉中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

由于津液与血液的这种相互渗透和转化,而且又都同源于水谷精微,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调节阴阳人体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津液作为人体阴液的一部分,一方面人体津液充足,既可制约亢奋之阳热,又可气化为汗,借出汗以散发身热,调节体温,从而维持体内阴阳寒热的协调平衡。

另一方面,津液代谢常随机体活动与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

”说明津液的代谢随外环境中气温的变化而调节汗、尿的排泄,进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以促进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和排泄废物津液经过代谢后,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能把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各种有毒废物带出体外,因而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避免了有毒废物在体内的蓄积,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若津液排泄废物的功能失调,出汗或排尿异常等,就会使代谢产物潴留于体内,继而产生多种病理变化。

另外,津液也是气的载体之一,具有运载全身之气的作用。

人体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津液,才能运行输布于体内各处,以发挥其作用。

等三、选择题1、以下对于五味子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 A )A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B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C 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止咳D 补精髓,助肾阳,强筋健骨2、以下对于熊胆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 B )A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B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C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D 清热、生津、凉血3、以下对于党参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C)A 养肝,宁心,安神B 泻实热、下积滞、化瘀C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D 止咳祛痰,消食化滞4、以下对于阿胶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D)A 补脾健胃、燥湿利水B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C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D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5、以下对于刺五加主要功效描述正确的是(A)A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B 行气燥湿、降逆除满C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D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四、论述题1、谈谈鹿茸的养生功效。

鹿茸味甘、咸,性温。

入肝、肾二经,具有壮肾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之功效。

明代李时珍则说:“鹿茸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1 强壮作用。

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饮食,减少疲劳2 对心血管的作用。

鹿茸精大剂量可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可使心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对衰弱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对心律不齐有调节作用,并使心脏收缩加强。

3 有性激素样作用。

动物试验证实,用鹿茸酊作皮下注射,几天后即见前列腺、精囊重量增加。

4 它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功能。

3、简述病因。

中医学认为,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1.中医分类:病因种类繁多,现代对病因的分类,是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

即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戾气、疫气);②内伤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不节、不洁、偏嗜)、劳逸失度(过劳、过逸);③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④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6、谈谈人参的功效分类以及养生作用。

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弁鄐j补元气,固脱生津,补益脾肺。

《神农本草经》谓其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功效(1)人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智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减少疲劳,增强肾上腺皮质弁遄F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延长细胞寿命、防止基因突变、具有较好的防癌、抗癌作用;2)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有类似强心皂苷作用;能增强性腺弁遄A有促性激素作用,加速性成熟过程;(3)能降低血糖,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4)能改善消化弁遄A增强食欲;(5)能刺激造血器官,使造血机能旺盛,增强机体免疫力,确是上好的中医药保健品。

分类质量最佳的是野山参,圆参中的生晒参、红参、糖参、皮尾参、参须五种养生作用人参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什么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科。

学习方剂配方原理及结构。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原理主要可以概括为整体取性、因证论效、中介调理三条。

并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来认药、用药、组方的,药性、药味、药效和配伍都以辨证论治为纲,为辨证论治服务,形成中药的药理和方剂的方理。

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