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诊断
2)指示植物鉴定法: 适用缺素症的鉴定,即选择最容易缺乏该种元素, 症状表现最明显、最稳定的植物,种植在怀疑为缺乏该 元素的果树附近,观察其症状反应,从而确定病原。
草本植物及其缺素症状: 缺氮:花椰菜、甘蓝; 缺钾:马铃薯、蚕豆; 缺铁:甘蓝、马铃薯; 缺磷:油菜; 缺钙:甘蓝、花椰菜; 缺硼:甜菜、油菜。
专性寄生物主要依靠抗病品种来防治,而对非专性寄生物一 般通过改善栽培和环境条件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防治。
二、致病性 1、定义: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导致发病的能力。
寄生性强弱和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性吗
专性寄生物寄生性强,致病性弱;根瘤菌寄生性强,致病性弱;
腐霉、疫霉寄生性弱,致病性强……
2、致病性的机制:
白粉菌
霜霉菌
绣菌
白绣菌
2、侵入途径:
1)死体寄生物:伤口、自然孔口;
2)活体寄生物:自然孔口、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锈菌、
白粉菌、霜霉菌);
3、寄主范围:
1)死体寄生物:较广,立枯丝核菌等可寄生上百种作物; 2)活体寄生物:较窄;
通过自然孔口侵入
Stomata
直接侵入
Germinating spores
凭症推断
分离病原 ( Isolation pathogen )
回接试验(自身)
Inoculation Test
健株
病株
再分离 Re-isolation
The same pathogen as
病株
the inoculated one
特例
专性寄生物
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锈菌等(不能人工培养)
第七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为什么要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
及时
准确
挽救生命
减少损失
第一节
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一、怎样对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
从症状入手 病因推断 柯 赫 法 则
验证
病征
镜检
发生特点
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1、根据病害发生特点和症状观察初步推断病因;
2、通过柯赫法则(Koch’s Rule)进一步确定在病部 表现病征的病菌是致病菌还是腐生菌。
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
5、适应,人工培养致病力下降;
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
一、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
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
遗传的特性。 狭义的抗病性:抗侵入、抗扩展 广义的抗病性:还包括抗接触(避病)和抗损害(耐病)和 抗再侵染(诱发抗病性)
二、抗病性的类型
依据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感病 耐病
思考题
1、为什么抗病品种利用在专性寄生菌引起的病害防治中 占据重要地位? 2、病原物主要靠什么致病? 3、抗病品种在生产中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 4、植物抗病性机制有哪些?
组成的变化而易丧失。又称垂直抗病性。
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具有该种 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 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又叫水平抗病性。
3、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不同分为:
被动抗病性: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既已具有的性状所 决定的抗病性。 主动抗病性:是受病物侵染所诱导产物:酶、毒素、生长调节剂,破坏 寄主植物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一系列病变。
三、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
致病性变异原因(途径):
1、有性杂交;
2、体细胞重组:无性繁殖阶段,体细胞染色体互换(有丝分裂); 3、突变; 4、病原小种群体数量的变化(劣势小种优势小种)。 哺育品种 生产上,抗病品种抗性的丧失→ 新的生理小种出现
诊断特殊性?
第二节 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The Diagnosis of Non-infectious Plant Disease
1 . 发生特点观察 2. 病株表现 3. 环境条件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初步诊断)
4. 病原鉴定
化学诊断法
人工诱发法
排除病因法
指示植物鉴定法
1 . 发生特点观察
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诱发和分离也得不到 病原物。 在田间无发病中心,不表现由点到面,由发病中心向 四周扩展的过程,一般成片,成条发生,较大面积均 匀发生。
四、寄主的抗病机制:
(一)被动抗病性: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 病性,即植物的固有抗性
固有的物理抗性(结构抗性):角质层的厚薄;蜡质的多少;叶片 上叶毛的多少;形成木栓化的程度,气孔数量和开张时间。 固有的化学抗性: 分泌到植物体外的抑菌物质:如葱蒜类、松柏类植物向外分泌大 量挥发性物质,都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 植物内部组织的有毒物质:葡聚糖酶溶解侵入的真菌菌丝; 蛋白酶、核酸酶→病毒解体;酚类、单宁→有害
?
生理性病害是否在病部也可看见病菌? 怎样排除腐生菌的干扰从而找到真正的病原?
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1 . 经常观察到某种微生物和某种症状相联系; 2 . 病部能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能得到其纯培养; 3 . 将分离的纯培养微生物接种到健康植株上又出现了相 同症状; 4. 在接种后发病的植株上又分离到了相同的微生物。
3)人工诱发及排除病因的检验法:
a 人工诱发:人为提供类似发病的条件,如低温,缺
某种元素,看植株是否发病。
b 排除病因:对病株喷洒,注射怀疑缺乏的元素,看
是否可减轻或恢复病害的方法。
思考题
1、怎样对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 2、怎样对非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 3、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是否都可以 利用柯赫法则?
3)植物的解毒作用:能够代谢或分解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将毒素转化
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抑制病原菌在植物组织中 的定植和症状表达。
亲和(compatible)
非亲和(incompatible)
五、抗病性的变异:
一个作物品种有时抗病,有时感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寄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不同; 2、病原物:新的生理小种出现; 3、环境:低温,棉花烂根病
第八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 的发生与流行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
(一)定义:一种生物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生存的能力,主
要指病原物在寄主活体内获取营养而生存的能力。
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
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
(二)寄生物从寄主获取营养的方式:
1、死体寄生物: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然后从 中吸取养分(死体营养型) ; 2、活体寄生物:寄生物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而是从活的寄主吸取养分(活体营养型) ;
抗病
免疫 避病(抗接触)
1)感病(susceptibility):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发病, 影响产量,降低品质甚至死亡。
2)耐病(tolerance):一些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
虽然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甚至相当严重,但仍然
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称抗损害或耐害性。
3) 抗病( resistance):病原物侵入后,寄主能限制病 原物的扩展,对其有抵抗能力。
通过伤口侵入
4、寄生性:
1)死体寄生物:腐生能力较强,能在死亡的植物残体上生
存或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2)活体寄生物:寄生性很强,有高度分化的寄生专化性,
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
根据寄生能力的强弱寄生物可分为: 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体寄主上生活的寄生物。 兼性寄生物: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寄生物,又称非专性寄 生物。
1、病害发生特点和症状观察 1)发生特点实地考察:有传染性,有发病中心 2)病状、病征(内部、外部)特点: 真菌病害:不出现病征怎么办?-可保湿诱发
新鲜 病样
细菌病害:喷菌现象;
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线虫病害:有的有胞囊;
病毒病害:病状特殊(多表现花叶、矮缩、坏死)无病征;
病部出现的病征就是真正的病原物的病征吗?
(二)主动抗病性:是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即植物的诱发抗病性
1、诱发的结构抗性:
1)本质化作用: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 2、诱发的化学抗性:
的过程(木质化能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机械压力;抵抗酶的降解作用, 大多病原菌不能分解木质素;阻断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物质交 流-水、营养、毒素) 2)木栓化:木栓质增强细胞壁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 3)形成离层:阻断受侵部位与健全组织物质输送和病菌扩展。 4)维管束阻塞:防止病原物随液流上行扩展,又能导致寄主抗菌物质积 累和防止病菌酶和毒素扩散。
4)免疫(immunization):寄主对病原物的反应为完全 不发病或看不到症状。
5)避病(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 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
时间避病
空间避病
三、抗病性分类
1、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分为:
抗、感病组合中植物细胞壁变化 S
R
R
病菌侵入维管束
2、诱发的化学抗性:
1)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 象,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死亡,病原物受 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2)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 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 产物。它对真菌的毒性较强。
2. 病株表现
除个别高温引起的日烧病和喷药、施肥不当产生药
害一般都是全株性的,如缺素、涝害等。
3. 环境条件调查
1)气象:冻害、灼烧、降雨、光照不适等 2)土壤:涝害、旱害、盐碱害、营养不良 3)肥料与毒物(农药)综合分析确定病因
4. 病原鉴定
1)化学诊断法:
分析病田土壤,测定其成分与正常值比较,从而 查明过多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对缺素症,盐碱 害的诊断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