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Simply analyse and researc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的形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文化财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及其认定、解除等规定。
我国于2011年6月1日颁布了《非遗法》,以此为依据来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申遗热”不断升温,在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体制上的问题。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在结合本国实际保护情况和人文情况的条件下,借鉴吸收国外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发掘和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保护;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兴起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
近年来,人们意识到了人类祖先留下的瑰宝的重要性,从而“文化自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抢救、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此起彼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在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保护人类正在发掘的仅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
日本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从而确立了有关文化财指定、管理、保护、利用、调查的制度体系,完善了保护的内容。
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参考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然而,面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现状,对保护理论方法的探索明显落后于保护实践的现实需求。
因此,全面了解和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中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比较研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这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对“保护”进行了专门的定义,即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这一定义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文化存在,可是它仍然能在现在乃至未来得到传承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
它需要传承人或是口传心授,或是亲身教授。
传承的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性的、精神上的、需要有人为载体来传播的活态的人类精神财富。
在日本,文化遗产即文化财。
文化财是指在日本漫长的历史上产生和孕育,并被传承保护至今的全体国民珍贵的文化财产,它被认为是对于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被认为是日本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的基础。
这里的文化财,是那些得以传承下来的文化中被认为具有珍贵价值的部分,并不是所有过去的都能被称为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文化财,是指戏剧、音乐、传统工艺技术及其他无形的文化资产中,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较高者。
不过,日本的无形文化财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重要无形文化财,即拥有官方认定技能、技术的个人,在日本通常称为①“人间国宝”。
①在日本,“人间国宝”就是“国宝级人物”。
从两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都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肯定与认定。
但是,从定义上也可以看出,两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保护实践上存在着较大差距。
其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定义的范围比日本广。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仅仅是无形的文化资产,而中国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无形的文化资产,还有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这与两部法律制定的时代有关。
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是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虽然日本是最早认识到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国家,可毕竟受时代的限制,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我国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情况,于2011年6月1日实施的一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从各个方面明确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二,日本从无形文化财中又将重要无形文化财整理出来加以归纳,并重点保护,使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层次性和重点性。
以官方认定的方式来区分重要无形文化财,从官方的角度对重要无形文化财加以肯定,更加有利于对日本国内最具价值的无形精粹进行保护和传承。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比较笼统,只要是对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没有明确“国之精粹”的保护措施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
在这点上,我国可以吸收借鉴日本的经验,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特殊保护,这样不仅能很好的保存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能促使各地加大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及传承。
其三,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传承和保护为主,日本则是为了未来的文化建设而对其进行保护。
这也可以看出来,我国在面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前人留下的丰厚文化财产,仅仅是为了保存而传承和保护。
相信把传统精髓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使二者和谐共生,定能为我国以后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2.日本文化财体系中的无形文化财保护立法的历史日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明治初年。
1871年5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古器旧物保存方》,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一政府令的形式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案。
1879年制定了《古社寺保护法》,开始保护重要寺庙等历史建筑物。
这项法令的提出,标志着日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为了保护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
这项法令的出笼,得益于当年贵族院提出的《关于史迹及天然纪念物保护的建议》这项议案。
这份提议案中明确指出,随着国势的发展,土地的开拓、道路的新建、铁路的开通及工厂的开设等人为因素,史迹及天然纪念物正在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①。
国家有责任颁布一部旨在专门保护古迹名胜及天然纪念物的宪法,使日本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得到更为妥善的护。
二战结束后,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颁布,确立了制定、管理、保护、利用、调查“文化财”的制度体系。
《文化财保护法》是日本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部重要法典。
其内容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文化财保护委员会;第三章,有形文化财;第四章,无形文化财;第五章,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第六章,补则;第七章,罚则、附则。
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财保护法》就已经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开来,综合考虑了二者的保护问题,从而形成了大文化财理念。
1954年,根据三年的试运行期,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对《文化财保护法》又进行了一次较大修订。
这次修订明确规定了可以指定无形文化财。
但因为无形文化财具有“无形性”,看不见摸不着,为使其存在具体化,最终决定将无形文化财的体现者――该项技术的保有者(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并列入文化财而加以确认。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民俗文化财产遭到严重践踏。
日本政府又于1975年在《文化财保护法》中对民俗文化财进行了新的设定,将原来包括民俗资料在内的衣食住、生产习俗、信仰、年中行事等民俗事项统称为“无形文化财”。
自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颁布以来,这项法律已经取代了以往所有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一直沿用至今。
自1975年《文化财保护法》改动之后,其基本框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将所有类型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写入①苑利,《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法律,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惟一的。
这种系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化财保护法》虽然只是日本关于遗产保护方面的一项法律,但对后来整个国际制定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法律法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部法规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提出了无形文化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
从1879年颁布的《古社寺保护法》和1919年制定的《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只局限于对大型文物建筑的保护。
直到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的颁布,才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有了法律文件。
1955年日本又开始了对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认定与保护。
可以说,日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在整个世界上是先行一步的,这些举措对于保护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财保护法》颁布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问题。
可以说,日本这项法令的颁布,拓宽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拓展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
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又多次对无形文化财进行了重新认识,对文化财的法律保护也越来越完善。
我国直到2011年才有了《非遗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对我国传承、发扬和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也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前进的一大步。
不过,毕竟我国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时间太短,因此,借鉴学习日本对无形文化财保护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首次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在《文化财保护法》中,通过制定重点保护的无形文化财项目,认定其相应的保持者来保护国家重要的传统艺术和传统技艺。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财保护法》中规定了:“文化财持有者,同时也应该是文化财的传承人,如果文化财的持有者将自己的技艺密不传人,那么,无论他的技术有多高,都不会被政府指定为‘人间国宝’或‘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持有人’。
”这项规定明确了日本政府对于无形文化财传承人认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即要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作用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意识到了要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要对其传承人进行发掘,并明确作为无形文化财传承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