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
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
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
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
《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
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
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饮茶始
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作为世界茶业的发源之地,茶商们长年生活在老祖宗编织的神话王国里。
只不过,神话终有落地的一天,而打破中国茶产业盲目自信的,是大洋彼岸的一个英伦品牌——立顿。
立顿以其方便快捷的喝茶之道迅速横扫中国,这无疑不是一个讽刺。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
苏绣一直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史、民俗学和女性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绣花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此情势下苏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苏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苏绣正面临着有序传承的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以这样或那样形式被破坏着,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需要我们了解并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责任。
三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一)中医药理论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中医药文化为例。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二)中医药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37年历史。
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知识。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标记,《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同仁堂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同仁堂的制药特色即传统中医药与宫廷制药的融合,概括为“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
但是,受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同仁堂原有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和制药特色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传统的制药方法受到束缚,独特的技术面临流失的风险。
同仁堂为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做着不懈努力,并亟待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保护。
四感悟
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已刻不容缓。
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体现着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文明,政府也在2006年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把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