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

第十六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一节 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种类1、通货膨胀的含义和衡量(1)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 )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明显的上升。

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要注意以下3点:A 、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所有物价的上升。

通货膨胀期间,个别物价可以不变,有时还可能下降。

B 、通货膨胀必须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年;C 、物价水平必须是显著地上升;但对上述定义,也有一些批评意见:物价的持续时间和上升幅度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表现为物价上升,在物价被管制的经济中,通货膨胀常表现为物品短缺;一般物价水平本身难以计量。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

物价派用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来定义通货膨胀。

货币派用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来定义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的衡量A 、一般价格水平(平均价格水平)或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的一般计算公式为:通货膨胀率=11---t t t P P P ; 具体来说,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有拉氏物价指数公式与帕氏物指数公式两个。

它们都根据下列加权指数的基本公式计算: 11-=⋅=∑t i t i ni i t P P g P 。

其中,P t 是t 期的一般价格水平,t i P 是第i 种商品在第t 期的价格,1-t i P 是第i 种商品在t-1期的价格,g i 是人们对第i 种商品的支出在所有各种商品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总额在所有商品价格总额中的权数: ∑=----=n i t i t i t i t i i q Pq P g 11111 。

其中: 11=∑=n i i g 。

B 、拉氏物价指数拉氏物价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E ·拉斯佩雷斯(E ·Laspeyres )在1864年提出的计算物价指数的加权体系公式。

拉氏物价指数公式(又称为基期加权价格指数)采用基期的商品来衡量:∑∑=--=-=n i t i t i n i t it i L q Pq P P 11111 ; 根据11-=⋅=∑t i t i n i i t P P g P 与∑=----=n i t i t i t i t i i q P q P g 11111可以得到拉氏物价指数公式。

该式的分子与分母之差表示由于价格变动,居民现在如按过去的购买量购买商品所多支出的金额。

显然,这一点没有现实意义,所以一般不采用这种指数。

C 、帕氏价格指数帕氏物价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帕斯卡(Pascke )在1874年提出的计算物价指数的加权体系公式。

帕氏物价指数公式不采用基期的商品作为权数,而是采用报告期的商品作为权数:∑∑=-==n i t i t i n i t i t i L q P q P P 111 ;根据11-=⋅=∑t i t i ni i t P P g P 与∑=--=n i t i t i t i t i i q P q P g 111可以得到帕氏物价指数公式。

2、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A 、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 )。

指每年物价的上升率在10%以内。

其中3%左右的物价上升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因为通常人们感觉不到这种价格上升,会将任何小于物价上升幅度的货币工资的上升当作实际工资的上升。

这样,一方面,工人增加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厂商增加劳动需求(实际工资下降),最终使就业量和收入增加。

B 、奔腾的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 )。

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C 、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又称恶性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德国在1922年1月到1923年1月价格指数从100上升到10000亿,提高99亿倍。

(2)按照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A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 —pull inflation ):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总供给)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B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 —push inflation ):是指由于供给减少,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C 、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

(3)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A 、公开的通货膨胀(open inflation ):是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B 、隐蔽的通货膨胀(hidden inflation ):指不以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以物品短缺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4)按照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划分:A 、预期的通货膨胀(perfectly anticipated inflation )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公众可以正确地预期物价上涨率的通货膨胀。

由于人们都会将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考虑到自己的交易契约中去,故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就变成有惯性的通货膨胀,会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B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imperfectly anticipated inflation )。

是指指公众没有正确地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的上涨问题。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无法被人们考虑到交易契约中去,故非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没有惯性。

(5)按所有物价都是否均等地上升可以划分为:A 、平衡的通货膨胀。

此时,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B 、不平衡的通货膨胀。

此时,商品的相对价格改变。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的变动等。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 pull inflation )(1)定义与种类A 、定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中,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右移造成的价格上升。

B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类型:第一、完全通货膨胀:总需求的增加仅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收入不变;第二、半通货膨胀:总需求的增加在引起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引起收入增加。

为了分析的简单起见,并与以前的理论保持一致,以下只分析完全通货膨胀的原因。

(2)实际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G 、I 、X 的增加和T 、M 、S 的减少即IS 曲线右移造成的通货膨胀。

A 、实际因素变动引起通货膨胀的机制:G ↑→AD ↑→AD >AS →P ↑→PM 0↓→r ↑→I ↓→AD ↓→AD=AD(P 1) (图形) B 、实际因素变动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由实际因素导致的价格水平的上升,不会持续下去。

这是因为价格上升使LM 曲线左移。

价格的一次又一次的上升,使LM 曲线一次又一次地左移,LM 曲线终将左移到这一点:其垂直部分正好位于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

此时,IS 曲线的右移再也不能扩大总需求,从而不能右移需求曲线,故价格将不再上升。

(3)货币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A 、货币因素变动引起通货膨胀的机制:货币供给增加使LM 右移导致需求增加,需求大于供给,使价格上升,又使LM 曲线左移,总需求减少:恢复供求均衡:M ↑→r ↓→I ↑→AD ↑→ AD>AS →P ↑→PM 1↓→r ↑→I ↓→AD ↓→AD=AD(P 1) (图形) B 、货币因素变动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不断增加,LM 曲线连续右移,则上述过程将不断重复,价格可以持续上升。

LM 曲线的持续右移来源于货币供给的不断增加。

故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 —push inflation )(1)定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成本提高导致总供给减少,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有三种根源:工资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增加、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中,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左移造成的价格上升。

(2)工会要求更高工资引起的通货膨胀:不完全竞争和劳动供给假定劳动供给存在完全垄断,所有工人都加入工会,工会要求更高的工资,货币工资向下刚性。

此时实际工资增加,劳动需求量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价格就上升:W ↑→0P W ↑→N D ↓→AS ↓→AD>AS →P ↑ (图形) (4)厂商要求更高的价格:不完全竞争和劳动需求A 、在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假定厂商为完全垄断厂商。

完全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一定位于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的下方:厂商对要素需求的原则为MRP=MFC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为VMP=W ,即MP=W/P 。

在垄断条件下,MP ·MR=W 。

该式两端同除以P ,得MP MP PMR P W π=,显然,垄断下的实际工资小于劳动的边际产量。

故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一定位于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下方。

B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使劳动需求曲线左移,引起总供给曲线的左移和通货膨胀)(00P W N d ↓→AS ↓→AD>AS →P ↑(图形)。

3、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交互作用: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mixed inflation ):图形。

4、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1)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定义: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一般水平价格的持续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A 、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MP dt dMP W dt dW P dt dP P dt dP MP dt dMP W dt dW MP dtdP P dt dMP dt dW P MP W P W MP L L L L L L L 111111⋅-⋅=⋅⇒⋅+⋅=⋅+=⇒⋅=⇒=B 、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的货币工资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货币工资看齐,导致通货膨胀:经济体系中某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从而货币工资率较高;另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这些部门的货币工资率按理来说,也应该比较低。

但在“攀比效应”或“看齐效应”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的货币工资也比较高。

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货币工资率的上升必然引起这些部门的产品的平均成本上升和价格上升,进而引起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富国的价格水平总是高于穷国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1、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一些人从中受益,另一些人受损:(1)通货膨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因为名义工资的增加不仅滞后于价格的上升,而且往往赶不上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工资下降;(2)通货膨胀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因为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时往往下降;(3)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第一,随着名义工资的增加,个人的所得税将增加;第二,政府是净债务人,通货膨胀使政府的内债负担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