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撷珠课程开发:夏晴课程纲要【课程目标】1、初步了解美学的相关知识,体会人生的审美精神,让学生获得对人生理性的思索和热爱。
2、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的阅读、咀嚼、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以期把握经典作品的深层思想内涵。
3、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征,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辩证、批判思维的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探索更新的学习方式。
4、渴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认识西方尤其是现当代的美学发展,以积极、平和的艺术哲学观和审美观观照中西文化及其价值判断。
【课程实施】1、教学以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校本研究为目的,力求深入浅出。
2、专题研究计划为八讲,20课时,自2005年3月30日开始。
有来自高一年级十四个班级中的31人参加学习,以自主方式组织研究学习。
以自愿原则划分小组,确立研究重点。
3、综合运用讲授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发展潜能。
4、作为个人开设的又一门校本课程,希望能与先前开设的传统美学构成呼应,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课题教学用时教学方式呈现方式绪言美是难的——美学学科性质介绍1课时讲析讨论课堂教学确立小组第一讲“崇高”的记忆,从《特洛伊》开始……——希腊史诗中的审美范畴3课时放映《特洛伊》讨论赏析。
串入“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的讲析。
影视欣赏课堂教学第二讲水仙之恋——希腊神话中的审美心理研究2课时以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为例切入,插入安妮宝贝作品,以《春天的童话》收尾。
课堂讨论小说阅读动漫欣赏网络链接第三讲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中世纪审美精神漫谈2课时以《新爱洛绮斯》切入,介绍《圣经》作品精神。
观看影片讨论作品理性升华第四讲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2课时以影片《莎翁情史》切入,以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为例阐释其时代人文精神。
观看影片讨论作品理性升华第五讲尼采、叔本华的审美人生观4课时哲学作品解读,论坛讨论课堂教学网络讨论第六讲非理性主体的霸道与罪恶的快感——弗洛伊德等的心理美学2课时以意识流作品切入,观看影片讨论作品课堂教学第七讲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等的生命的时间形式2课时重读史铁生的作品,从文本解读入哲学思考。
课堂教学探究对话结束语美学是困境中的追求2课时课程评价成果展示演讲展示对话讨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熟悉学生。
介绍“美学”学科性质。
学生讨论交流,确立研究小组。
教学步骤:1、点名,熟悉学生。
要求学生大致谈谈对美学的认识。
2、教师升华:(1)美本质的难解。
“美是难的”!(2)“美学”语词的来源,西方美学大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简单介绍鲍姆嘉通的《美学》,“埃斯特惕卡”感性学的深刻内涵。
(3)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相对于人或人的意识来说,美是客观的。
美是一种社会价值,离不开社会,否则,它就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依据。
(4)简单介绍几种美学学说,譬如美在距离说、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
3、根据兴趣爱好,划分研究小组。
《西方美学撷珠》课程设计实施调查:1、是什么促使你选择“西方美学撷珠”这门课的?你是如何认识“西方美学”的?2、下面粗线条地给出了西方美学发展的大致线索,请选择你喜欢的“顿点”,并简要说说原因。
(1)以《特洛伊》为依托,从《荷马史诗》牵出,介绍英雄的精神。
“崇高”的范畴。
此岸世界的彼岸化(柏拉图),彼岸世界的此岸化(亚里斯都德),和谐壮丽的物态化(古希腊的艺术趣味)。
(2)自恋情结。
希腊神话的现实意义。
以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为例切入。
萨特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生命哲学。
这儿是承上启下的内容,为后面的大块的(3)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尼采的《禁欲主义理念意味着什么》。
以《荆棘鸟》一类的片子切入。
(4)以莎士比亚的作品切入,介绍文艺复兴时代的审美特质。
(5)尼采、叔本华专辑。
以网络为知识切入的主要形式。
(6)非理性主体的霸道和丑的产生。
“形而上”的美学哲学思考理论——“形而下”的心理内观。
(7)弗洛伊德罪恶的快感,荣格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柏格森生命的时间形式,直觉作为理性的反题。
《追忆逝水年华》、卡夫卡、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杜拉斯等作品都可以融入其中。
3、根据同学们的信息反馈,兴趣偏嗜,挑出同学们渴望探讨和研究的内容,设立课程探讨的话题,并划分兴趣小组:从《特洛伊》看古希腊的悲剧情结和崇高精神;从水仙之恋观希腊神话中的审美心理;从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看中世纪审美精神;从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 ”看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情怀;尼采、叔本华审美人生观研究;从弗洛伊德等的心理美学观非理性主体的霸道与罪恶的快感;从海德格尔等的生命的时间形式审视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
教学内容:观看影片,讨论发言,谈组织学生阅读体验。
放映《特洛伊》讨论赏析。
串入“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的讲析。
教学步骤:1、介绍古希腊文化,《荷马史诗》,宏观把握。
2、放映《特洛伊》讨论赏析。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谈谈观后感。
促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探索思考。
3、教师升华:串入“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的讲析。
第5、6课时教学内容:水仙之恋——希腊神话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教学步骤:1、学生集体观看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师生共同朗读,氤氲一种氛围。
请学生先谈认识、见解、感受,教师过渡,孤独落寞的伤感、似乎永远的擦身而过是缘于内心对自我的执着。
2、回顾古希腊神话的故事,插入电子图书安妮宝贝作品集,以文本的解读,感受自恋情结,体会这种审美心理的特质。
3、以动漫欣赏《春天的童话》转向亮色,走出自恋,寂寞之后,是生命的喜悦。
布置课堂和网上传帖的讨论中心。
第7、8课时教学内容: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中世纪审美精神漫谈教学步骤:1、阅读电子图书《圣经》,请学生先谈认识、见解、感受。
2、教师补充介绍: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包括源头、基督其人、初期教义、初期政治思想;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三位一体”;原祖原罪;基督救赎——认为上帝是世界和宇宙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神秘力量,他是至高无上、全知全能、无所不在、创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3.理性升华——人类的敬畏之心;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
第9、10课时教学内容: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全市公开课)教学步骤:1、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分小组进行专题(包括: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研究,莎士比亚个人生平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研究,《哈姆雷特》研究)研讨,并派代表上台演讲,谈认识、见解、感受。
2、观看影片《哈姆雷特》。
3、再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说开去,延及莎士比亚其人其作,再反观文艺复兴的整个时代的美学精神。
教学内容:尼采、叔本华的审美人生观研究。
教学步骤:1、作好相关的网络设施准备。
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
打开《西方美学采撷珠》网页,注册登陆。
2、学生课网上搜集资料,传帖发帖,在这样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学习的能力。
3、将知识化为能力,在师生共同品赏文本的同时,以发帖的形式交流感受,写出自己对尼采、叔本华的独特理解。
第13、14课时教学内容:非理性主体的霸道与罪恶的快感——弗洛伊德等的心理美学。
教学步骤:1、“形而上”的美学哲学思考理论——“形而下”的心理内观,介绍西方美学研究的这一重大转折。
2、“自我”“本我”“超我”的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15、16课时教学内容: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等的生命的时间形式。
教学步骤:1、以《追忆逝水年华》的情节和普鲁斯特的个人介绍导入。
2、了解海德格尔其人其作和化通俗的的哲学思想。
3、拓展延伸:卡夫卡、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杜拉斯等作品内容的铺述,要求学生课外阅读。
第17、18课时教学内容:结束语美学是困境中的追求。
教学步骤:1、回顾这一路走来的西方美学历程,回首“悲剧”的相关学说,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观,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演变和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升华。
2、学期总结。
测试评价。
参考书目:《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牛宏宝著《西方美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朱光潜著《德国艺术家随笔》东方出版中心《美学新概念》学林出版社徐岱著《西方美学主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周来祥著《莎士比亚研究》安徽自学考试办公室王维昌著【课程评价】1、标准测试法。
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对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
意在了解教学效果,寻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作品分析法。
以论文、创作活动、课堂发言、网上传帖质量等为对象,对学生进行分析评价。
3、自我评价法。
学生参照标准体系对自己的活动和发展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自省反思能力的养成,渴望回归教育的本质。
附课例:(一)“崇高”的记忆,从《特洛伊》开始……明净的天空,金色的阳光,潋滟的海水。
希腊群岛,就象撒在爱琴海中的明珠,鲜明灿烂,光芒四射……电影《特洛伊》开篇就用这蓝得逼人的颜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绮丽的画面,开始了一个古老神话故事的讲述:人间的国王佩琉斯和忒提斯结婚,不和女神埃里斯掷下了金苹果飘然而去,无限的争执后,年轻的王子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爱神阿佛洛狄特,从而获得了斯巴达王的妻子——美艳绝伦的海伦,并将之带回了特洛伊,这引发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
规模宏大的战争,庄严虔诚的祭祀,单纯可爱的英雄,充满平民气息的天神,令人陶醉的酒液的芬芳,沁人心脾的静穆的伟大……那是一个毫无掩饰的时代,那是希腊文化的象征!一切都是那么率真,仿佛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儿童。
神圣的天国也只不过是“阳光普照下永远不散的宴席”,无限的渴望赋予人生神性的光辉和美丽的梦境,让每一个践行努力者都拥有对终极秩序和终极价值追问的可能。
“你可以选择默默无闻的度过平凡而幸福的一生,会拥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但是,死后,没有人会知道你的英名;你也可以选择在战场上激战,建功立业,你会拥有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生命体验,在斗争和冒险中享受现世的欢乐,当然,也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却能名垂青史。
”这是爱琴海女神对决定参加战争的儿子——阿喀琉斯说的一番话,这位少年英雄带着母亲为他深情地串起的一挂海螺,义无返顾,奔向了那清澈湛蓝的地方……这是一场个体生命的悲壮的、关乎平庸与崇高的抉择,也是一个艰难而沉重的话题。
从古罗马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到英国博赖特的“庞大的自然对象”,从博克的审美范畴到康德的“崇高的分析”,他们共同论证了崇高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质——超越有限的个体生命,“努力向无限挣扎”,从而肯定主体尊严。
阿喀琉斯便是在面对人生与战争的严峻,接受“命运”悲剧的挑战,随时准备对付人生征途中的死亡过程中,建立了对人生痛苦与邪恶的敏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