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思想界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那就是所谓“语言的转向”。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语言问题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伽达默尔说:“毫无疑问,语言问题已经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了一种中心地位。”保罗·利科尔也说:“这种对语言的兴趣,是今日哲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都表明语言已经成了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美学也深受这种“语言转向”的影响,发展出各种“语言论”的美学。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则认为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由于人先天就有理性,具有天赋的观念,所以才能认识普遍的真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就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朦胧的和清晰的两种。而清晰的认识能力又分为明确的清晰与模糊的清晰两种。理性的认识能力是明确的清晰,是最高的认识能力,模糊的清晰就是审美所属的认识阶段,即感性的模糊向理性的清晰过渡的阶段。莱布尼兹把审美归结为人的一种过渡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 作者:
———————————————————————————————— 日期: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在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发展下走向高峰。培根认为人的认识和真理的获得,是从对个别事实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科学知识的漫长过程。他强调观察、经验、实验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他对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也是把它和人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提出“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从而开创了把审美和人的特殊认识能力联系起来研究的新思路。霍布斯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开端和源泉。洛克也认为人没有“天赋观念”,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他提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所以,美是不能用真理和理性的规则去加以衡量的,是人不假思索就可以见到的,是人的一种经验。而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博克等人则把经验主义的美学推向了高峰。夏夫兹博里提出了著名的“内在感官说”,认为审美是人独有的一种“内在感官”的能力;哈奇生为“内在感官”说辩护,认为美感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休谟强调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博克则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分析了崇高和美的观念的起源及主要心理特征。经验主义的美学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在认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美学问题。
一、西方美学的展
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因此,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之学”以来,这种本体论的存在之学一直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心。柏拉图把美分为“美的东西”和“美本身”,认为美的东西是“分有”了美的理念才美的。因此,他真正关心的是“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柏拉图的这种美论是其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在美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同样把“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本体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他设立一个普遍的、抽象的本体世界:“善本身”、“美本身”、“存在本身”,同时还设立一个与这个本体世界相对的感性世界:“善的怎是”、“美的怎是”。只是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对一般与个别的割裂,指出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而且,“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怎是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以此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美论仍然属于本体论的美学思想。随着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西方进入了理性大发展的近代社会。人们的关注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向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认识论时期。美学也由此进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笛卡尔认为一切都是可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一事实不可怀疑,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从主体自身的认识推导出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认识论哲学。他的美学也是认识论的美学,他说:“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把美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关系。西方的这种认识论转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英国经验主义,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靠经验来获得;另一种是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强调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因为人有天赋的理性。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是在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认为理性是人的高级认识能力,而审美是人的一种低级认识能力。他说:“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的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及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所以,美学学科诞生之时,仍然是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的,没有跳出认识论的框架。鲍姆嘉通之后为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也仍然是处在认识论的框架之内。正如黑格尔所说:“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主要观点,即在于教人在进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先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功夫,看人是否有达到此种知识的能力。”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考察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实践理性批判》考察人的道德实践,而审美的《判断力批判》则是连接纯粹理性和意志道德的桥梁,是一种独特的“反思判断力”.“如果知道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西,这种判断就叫‘反思的判断'。”因此,康德审美的反思判断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特殊认识能力。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认为艺术和美是用感性的形式对理念和真理进行认识和观照,绝对理念和真理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美。黑格尔提出,艺术只有“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可见,黑格尔仍是从认识最高真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美的艺术是人认识真理的一种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