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物工程系200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学、食品工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和技术管理、品质控制、分析检验及技术和产品开发、设备维护维修工作,或者进入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及政府机关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以及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二)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文化素质修养。
(三)系统掌握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学、食品工程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实验技能。
(四)掌握食品加工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措施以及食品中各种成分的分析和检验方法,具备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法与体系的建立的知识与能力。
(五)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六)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七)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考试。
(八)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通过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
(九)基本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十)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与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三、学历和修业年限本科学历,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隶属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五、相近专业化学、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及实验》、《食品机械与设备》。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主要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实验、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
实践性教学要求:集体劳动:4周;专业见习、实习:8周;毕业论文、设计:8周;社会调查:1周八、毕业学分要求及条件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65学分,毕业条件参见《贺州学院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有关规定。
九、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及条件工学学士,授予条件参见《贺州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和有关规定。
十、课程计划表(见附表1)十一、主要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Food Biochemistry and Experiment)课程代码:ZB1075234 学分:5 授课时数:90 开课学期:3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深入了解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深入了解和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四大分子在生物细胞内的合成与分解的转化过程及生物代谢能量的产生和储藏;掌握遗传信息在体内的贮存、传递和表达过程及其研究进展;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糖等重要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技术的原理及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食品所含的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激素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在生物体系中的动态化学过程,生物氧化,细胞的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和调节作用,食品的生物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营养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
实验课主要是了解常用的生化技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掌握必要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方法,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教材:《食品生物化学》,宁正祥、赵谋明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生物化学实验》(第三版). 陈钧辉、陶力、李俊等编. 科学出版社,2003参考书目:《食品生物化学》.天津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合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1 《生物化学》(第二版)沈同、王镜岩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聂剑初、吴国利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食品化学》王璋、许时婴、汤坚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食品化学》(第二版).[美]O·R·菲尼马著,王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陈毓荃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2年考核方式:考试和平时作业、实验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Food microbiology and experiment)课程编码:ZB1075235 学分:5 授课时数:90 开课学期:3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技能、方法以及食品质量的控制方法,理解并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与控制,微生物的代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生产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组成,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辩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制造与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各种有益微生物,提高食品数量和质量;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防止食品变质和杜绝因食品引起的病害;阐明微生物的结构,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运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科学理论,在发酵食品工业中指导生产工作,在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中监督食品生产的卫生质量。
实验课重点观察以细菌、霉菌、酵母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
使用教材:《食品微生物学》.郑晓冬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食品微生物学》(无锡、天津轻工业学院合编)《微生物学》第二版.无锡轻工业学院编,轻工业出版社《微生物学实验》(范秀容、沈萍编)《微生物学》(轻工出版社)考核方式:考试和平时作业、实验课程名称:食品工程原理(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课程编码:ZB1076004 学分:5 授课时数:90 开课学期:4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食品加工工艺中的工程实际问题,科学地设计和选择加工方法,以保持食品的营养和食用安全,同时为学生顺利学习后续专业课程(食品工艺学和食品机械等)打好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该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生物技术等生产行业常见的各种单元操作,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粉碎、筛分、沉降、过滤、传热、蒸发、膜分离、搅拌、均质、乳化、蒸馏、制冷、干燥等。
使用教材:《食品工程原理》.李少云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参考书目:《食品工程原理》.徐文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食品工程原理》.高成福主编.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食品工程原理》.黄亚东主编.高等教育出奔社,2003考核方式:考试和平时作业、实验课程名称:食品分析与检验(Food analysis and inspection)课程编码:ZS1077118学分:3 授课时数:54 开课学期:5课程目标:本课程重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适应本专业对食品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检验技术及有关理论,学会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各类食品的主要成分和含量进行检验。
主要内容: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阐述根据食品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对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及污染物质等进行检验分析,重点讲述常用的食品分析方法特别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简单介绍其它分析方法。
主要介绍常用的食品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方法及计算方法、方法的适用范围、特点与仪器的使用,简单介绍食品分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验课主要是对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训练。
使用教材:《食品分析》.张水华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食品分析》. 大连轻工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等八所院校合编. 轻工业出版社,199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一)GB/T5009.1~5009.100-2003.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3.《食品分析》(第二版).[美]S.Suzanne Nielsen著,杨严俊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现代食品分析新技术》.陈家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食品分析》.侯曼玲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食品理化与微生物检测实验》.张英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考核方式:考试和平时作业、实验课程名称:食品化学及实验(food chemistry and experiment)课程编码:ZB1075236 学分:5 授课时数:90 开课学期:4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巩固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毕业后从事食品科技工作、开发研制新型食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食品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类、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食品风味、食品有害成分以及食品添加剂,了解它们在食品中的含量、分布、结构、性质,在食品加工中和储藏中的变化,在食品加工中的功能特性,同时及时地把教改教研成果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使课程内容与现代学科最新发展紧密结合。
使用教材:《食品化学》.汪东风.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食品化学》.王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食品化学》.谢笔钧.科学出版社 2004《食品化学》.刘邻渭.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Food Chemistry》.Belitz H D, et al. Berlin: Springer- Verlag BerlinHeidelberg, 2004考核方式:考试和平时练习课程名称: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Principles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课程编码:ZB1076011 学分:5 授课时数:90 开课学期:5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必修课,它以食品加工与保藏过程主要的单元操作原理与工艺条件控制为主要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