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唐僧一次次忘记过往的行为,给本来就难走的 取经路增添了一份艰辛和险阻。
人物点评:
一名女记者在路上随机采访一些过路的小伙子。当这些小
伙子被这名记者问到,遇到歹人行凶,会不会挺身而出、见义 勇为时,这些小伙子都答道会路遇不平,当拔刀相助。但是现 实不用我说您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当真的有人以强欺弱时 ,却很少有人挺身而出。
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一一通过了最难的美人关,正说 明了唐僧的确是一位有着虔诚信念的圣洁信徒。
。 佛心四大皆空,贫僧心意已决,无心享受荣华富贵
3、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 唐僧自小就心地善良,“宁死也绝不敢行凶”,“扫 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 第五十六回——悟空挥舞金箍棒打死了强盗,还割下 老翁儿子的人头。唐僧又惊又怒,怪悟空不念杨老翁 的恩情,全无善心。唐僧把紧箍咒念了十余遍,然后 赶走了悟空。
1、胆小怕事、懦弱无能
• 唐僧非常害怕听到或是遇到妖怪。
• 第十四回、第二十回:唐僧一听到妖怪就大惊失色, 坐不安稳,吓得滚下马鞍,大念“阿弥陀佛”。
• 见到青面獠牙的妖怪,他就惊呼“我命休矣”;一 旦被妖怪捉住,便一口一个“大王饶命”,全无男 子汉气概,连猪八戒都说他:“师傅老大不济事”。
• 唐僧虽佛法高深,但始终没有像孙悟空般的一身武 功,没有谋生能力。唐僧可以顺利取得真经,多归 功于他那三位好徒弟——孙悟空、八戒、沙僧。
2、没有主见
• 唐僧在《西游记》里的角色是一个优柔寡断、不能 自己拿定主意的人物。
• 第五十回:唐僧师徒冒着严寒来到险峻的山岭,唐 僧饥渴难耐,命悟空去化缘。悟空离开前用金箍棒 在地上画一个圈儿,嘱咐唐僧千万不可出圈外,只 要在圈内,妖魔鬼怪就不敢靠近了。悟空走后,八 戒自作聪明地说:“傻坐在这儿不是等着喂妖怪嘛! 不如继续往前走。”然后唐僧便走出圈外,被妖怪 抓走了。
因此,我们在看唐僧时,不应过于苛求,更不应 一棍子打死。
我认为更重要的唐僧最终坚持走完了这段路, 取到了真经。无论遇到了什么,这都只是个过 程,参透了这个道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也就都不用怕了。
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其实不是什么圣僧,
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只是他的身 上存在一些独特的地方。我们不能片面的 评判这个人物的好与坏。
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我们都能从吴承恩
唐僧 的 的笔下看到那个精彩

八戒篇

真实的八戒
八戒
• 法号:悟能 ,别号“八戒”。是唐僧的二徒 弟 。原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 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 胎,嘴脸与猪相似。
• 他会天罡三十六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 用的兵器是九齿钉耙。
•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中与 孙悟空大战,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一同 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从西天雷音寺取回真
1. 猪八戒的丈人高老头说的是:“初来时, 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 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 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2. 唐僧说的是:“我那大徒弟姓猪,法名 悟能八戒,他生得长嘴獠牙,刚鬃扇耳, 身粗肚大,行路生风。 3. 孙悟空说的是:“他本是天蓬元帅临凡, 只因错投了胎,嘴脸象一个野猪模样。”
取经途中妖怪变化成各种人的模样引唐僧上当, 而唐僧总是忘记了前面的教训,次次上当。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三十三回:功曹预先告知唐僧师徒莲花洞有两个妖 怪的情况下,唐僧在山中遇到变化成道士的银角大王 却毫不怀疑。上前救助,还要把白马让与妖骑。 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唐僧师徒在荒山野 岭遇到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树上,随口就骂悟空“这 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
这还不算,“……三藏舍身拼命,上了那峻岭之间。 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 则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 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三 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
取经路上,这些妖怪,要吃唐僧不说,还要吃出个花 样来,什么煮呀、蒸呀、腌呀,孙悟空曾狠这些妖精: “我师父与你有甚毒情,这般算计吃他!”猪八戒也 曾都哭到:“苦命的师父啊!远乡的师 父啊!…”
书上第十三回:唐僧刚离了长安,还没有孙悟空等这
三个徒弟。唐僧连同两个从者一起被老虎精等怪物抓 住,“食其二,留其一”,妖怪“将二从者剖腹剜心, 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 余骨肉,分给各妖。只听得啯啅之声,真似虎啖羊羔, 霎时食尽、、、、如果是您,您刚一上路就遇到了这 个场面,您会怎样?再看唐僧被太白金星救了之后, 就又“……牵了马匹,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
• 唐僧:禅心似月迥无尘 • 十八公:诗兴如天青更新 • 孤直公:好句漫裁抟锦绣 • 凌空子:佳文不点唾奇珍 • 拂云叟: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 • 唐僧: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 从唐僧与四位老者的对话,不难看得出唐僧对答
如流,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二、凡夫俗子篇
吴承恩没有把唐僧写成一个完全的圣 僧,从书中我们看到唐僧是一个有许多缺 点的平常人。他和大家一样,都是会犯错 的凡夫俗子。
2、不近女色,严持佛法
• 第二十三回——师徒四人来到一家妇人家借宿,那夫 人是名寡妇,有三位美若天仙的女儿。寡妇欲招唐僧 为婿。唐僧听了装聋作哑,寂然不答,拒绝了寡妇。
• 第五十四回——到了西凉国(女儿国),西凉国女王 听说唐僧丰姿英俊,便想与他成亲,唐僧当国王,自 己则当王后。孙悟空打趣的说“千里姻缘似线牵哩”, 唐僧说道:“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 天取经?那不望坏了我大唐之帝主也?”托国之富, 但唐僧想到的却还是取经。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当英雄。但是很多人 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当着女朋友的面,却都习惯于把 自己描绘成英雄。其实,很多人也都想象自己能够成 为英雄,但当危险真的摆在自己面前时,却才发现, 原来自己的胆量,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小的多。遇到 困难,心志退缩;遇到危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这正是人性真实的一面。
1. 鼻 猪八戒的鼻子很有特色,像个“莲蓬”似的,并且还略 略向上卷起。这是所有猪鼻子的共性。
第三十二回,猪八戒巡山睡觉,孙悟空变个啄木鸟将他 啄出血来。呆子咬牙骂道:“我晓得了,他一定不认我 是个人,只把我嘴当一段黑朽枯烂的树,内中生了虫, 寻虫儿吃的,将我啄了这一下也,等我把嘴揣在怀里睡 罢。” 2. 嘴 “吊搭嘴”表明老猪应该是个吊嘴,上嘴唇肉厚、下垂。 一般大型猛犬(獒类)中多有吊嘴者。凡吊嘴的动物, 不一定就真的狠,但外貌看上去一定凶恶。
经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
一,八戒之“ 八戒”
“八戒”是佛教用语,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 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一戒杀生;二戒偷盗; 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不打扮 及观听歌舞);七戒坐卧高广大床(不眠坐华丽之 床);八戒非时食(正午过后不食)。在佛道合一的 《西游记》中,“八戒”的内容与佛教的“八斋戒”
• 唐僧没有主见,便随了八戒。在这情节中,正因唐 僧的没主见再加上八戒的挑唆而导致了自己又被妖 精捉走的。
3、迂腐固执、是非不分
• 唐僧肉眼凡胎,分辨不了人或是妖,有时常被表 面现象所蒙蔽。唐僧常不分青红皂白,不查明真 相就处罚人。唐僧只相信自己,信赖自己的慈悲 心,经常把妖魔误做善人。
• 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利用悟空去巡山的机会, 先后化身成上山送斋的村姑与朝山进香的老妪, 以骗取唐僧和八戒的信赖,但两次均为悟空识破, 将她的化身打死。唐僧责怪悟空有悖佛门戒律, 不该伤害人命。
• 白骨精连续两次未能得逞,继而化为老丈,悟空 一再提醒师父勿为妖怪所惑,但唐僧恪守“慈悲 为怀”的佛家信条,坚决不准悟空对老丈行凶, 并念起紧箍咒以保护老丈。悟空忍住剧痛,将老 丈打下深涧。
•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 唐僧不该姑息悟空。唐僧怒下贬书,悟空含冤返 回花果山。
• 唐僧常常相信猪八戒的谗言而不信悟空的判断, 并且多次赶离悟空。唐僧多次不听取悟空的劝告 而导致自己被妖怪捉去。虽然经过多次的教训, 唐僧依然会经常怀疑悟空判断妖精的能力。
有不少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此乃戒贪吃; 戒贪色;戒贪财;戒嫉贤;戒做假;戒 偷懒;戒畏难;戒贪功;
二,八戒之模样
白可 净爱 型型






卖 萌 型
时 尚 型
八戒之模样
《西游记》第八回说他生得凶险, 但见他—— 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卷脏莲蓬吊搭嘴
第十二回(唐僧外貌描写)
• 凛凛威严多雅秀,佛衣可体如栽就。辉光艳艳满 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
• 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 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
• 八宝妆花府纽丝,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列 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 玄奘法师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浑如十八阿 罗汉,赛过西方真觉秀。
• 第十三回——唐僧带领的两名从者在取经的路上被老 虎精、熊精、和野牛精吃掉了。唐僧在山岭间奔跑, 四周布满了毒虫妖兽。在危难之际,一位骁勇异常的 猎户救了唐僧。当猎户得知唐僧就是大唐的高僧时, 请他到家里做客,热情款待。唐僧为了感谢他,为刘 太保的亡父念经超度。
4、学识渊博 ,知书达理
• 第六十四回——师徒四人行至荆棘岭,坐在古庙 前休息。一阵阴风吹过,唐僧被掳走了。他被带 到“木仙庵”,那里有四个老者,他们是十八公 (松树精)、孤直公(柏树精)、凌空子(桧树 精)和拂云叟(竹精)。四位老者对唐僧以礼相 待,谦虚地向他请教禅法。
悟空求饶,师父坚决驱赶
4、健忘
• 唐僧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但是,有时候他因顾及 取经的路程和时间以及在途中的苦难使他忘却了 曾经对他人许下的承诺。
• 第九十九回——唐僧四徒拿到真经后,他们还差 一难就可以完成了任务,回归东土。他们回到了 通天河的岸边,忽然河中爬出一个老鼋。唐僧认 出来曾由老鼋驮过岸的。这老鼋又驮上唐僧师徒 向岸边游去,边游边问唐僧:“当年我求你向如 来佛祖打听我何时能得人身,不知结果如何?” 唐僧这才想起此事,一时无言以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