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本名为《汉字哲学初探》的书,200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李敏生。
李敏生是这样给我们讲哲学的:“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讲,‘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语言的物质载体声音是第一性的,文字的物质载体形(书写的系统)同样也是第一性的;语言所表达的人的观念和思想是第二性的;文字所表达的人的观念和记录的信息同样也是第二性的。
如果离开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谈什么第一性、第二性是没有理论意义的。
”⒁问题本来很简单,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传播语言的,所以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至于语言本身是一种双面符号,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语音和语义就像是一张双面的纸,是共生的,无所谓第一性、第二性。
说到文字,即使如李敏生所说,汉字是记录人的思维、意识的书写符号系统,那么,人的思维、意识也是第一性的,汉字也是第二性的。
先有思维、意识,后有文字,怎么也不能把文字说成是第一性的。
况且自从文字脱离了文字画儿,演变为按照词语顺序记录语言的图画文字之后,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字记录的是既有音又有义的语言。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是语言学的常识。
哲学所的研究员连篇累牍要来挑战语言学的常识,发了一大堆奇谈怪论,让稍有羞耻心的人不禁汗颜。
李敏生说:“甲骨文中的象形都不是简单的图画,而包含着对事物特征的理解。
比如‘母’、‘马’等字都是如此,‘母’字的两点原在两侧,后演变转动了90°,其中的两点,显然是代表乳房,代表了母亲哺育子女这一重要的关系。
这里很明确,文字首先是直接地记录了人的思维、观念,而不是什么记录语言的符号。
”⒂请问,“母”、“马”是图画还是文字?如果是文字的话,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里,“母”读mǔ,意思是母亲、妈妈,是汉语“母”的书写符号,“马”读mǎ,指的是一种家畜,是汉语“马”的书写符号。
李敏生所说的“包含着对事物特征的理解”,只不过是说这些汉字的构形具有理据,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都不能否认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李敏生说:“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语言与文字是相互制约、联系的,但均是服务于表述记录人的思维、意识和观念。
其中,文字的独立性、创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即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成新的概念、判断,从而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的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同时也丰富了语言。
如果一篇论文,没有什么新的概念、判断,那很难成为一篇好文章。
创作一首诗词也是如此,必须高于语言,必须用精炼的文字表现出新的意境。
”这段话说的是“文字高于语言”,其实无论是多么深刻、多么全面、多么准确的文字,记录的还是语言。
语言有口语、书面语、文学语言之分。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一般来说,语句简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结构也不十分严谨。
语言学所说的书面语,指的是在书面上成文时经过仔细推敲、一再修改,而形成的周密、严谨的语言。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文字写下的语言,因而具有与口语不同的风格。
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仍旧是
口语,比如小说中的对话。
书面语,用口头表达,仍旧是书面语,比如电台广播的报纸上的社论。
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
文学语言也包括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书面语,尤其是文学语言对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书面语和文学语言的产生当然要首先归功于文字,没有文字就不可能产生书面语和文学语言,但是这怎么能说成“文字高于语言”呢?
李敏生说:“汉字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停留在记录语言这一阶段,而是向着思想本身的至高处迈进。
”⒄“我们通过汉字把握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整个思想、文化乃至整个的世界。
⒅请问,什么是思想?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世界的成果。
一个正常的人要产生思想,就必须用语言进行思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但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
我们实在想象不出,汉字不通过记录语言,如何进行思维,如何产生思想。
李敏生说:“在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古老的汉字同当代高科技已经密切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文字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成为人与机器沟通信息的纽带,汉字与科学技术融为一体成为新的生产力。
”⒆“汉字科学问题的实质和核心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是一个第一生产力的问题。
对待汉字问题的态度,实质是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就是对待第一生产力的态度。
”⒇李敏生鼓吹汉字优越,说什么“汉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拉硬扯地把既非经济基础又非上层建筑的“汉字”和“科学技术”绑在一起就成了“第一生产力”。
把科学技术用于汉字处理,比如王选的激光照排,它以效率高、周期短、版面灵活、字库齐全等优势,取代了陈旧的铅排技术,成为出版印刷行业中的先进技术,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至于汉字嘛,那不过是激光照排的对象,和生产力没有任何关系。
作为哲学工作者的李敏生,美其名要对汉字进行哲学的探索,“探”得也太离谱了吧!
注释:
⒁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第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⒂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第1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⒃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第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⒄⒅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第14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⒆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第13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⒇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第138-13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996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的杨润陆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在该校语言理论教研室编的内部资料《语文简讯》第2期(1996年8月15日出版)发表过一篇文章《伪科学者的特征和表现》,对驳斥李的上述攻击很有现实意义,现征得杨教授的同意,公开发表如下:“惊闻徐德江状告伍铁平教授侵犯他的名誉权,因为伍铁平写文章批评徐德江是学术骗子。
那么,徐德江到底是不是学术骗子呢?我们如何识别真科学和伪科学呢?我认为,从了解伪科学者的某些行径入手,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本小册子,题为《伪科学的时髦与荒谬》,是厦门大学乐爱国先生根据美国学者马丁•加德纳的著作编译而成的,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这本小册子介绍了诸如‘地球空心说’、‘魔法探矿学’、‘李森科主义’等科技史上比较重大的伪科学的学说和事件,介绍了它们的出笼、传播和因欺世盗名而破产的过程。
书中对于我们识别伪科学最具有启发性的,是(它)揭示了伪科学者所共有的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
伪科学
者几乎完全置身于科学交流之外,孤立地进行研究。
他们不把他们的‘新发现’拿到公认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因为会遭到拒绝。
他们受到同一研究领域里的几乎所有专家的冷落。
因此,他们只得自立门尸,与寥寥无几的崇拜者一起通过歪门邪道组织学会,出版书刊,以扩展自己的地盘。
第二个特征是:孤家寡人,异常狂妄。
伪科学者固执己见地竭力反对那个领域里公认的权威,即使到了山穷水尽,仍挖空心思,强词夺理。
伪科学者的狂妄,大致有以下五种表现:(1)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2)视同行为白痴,对反对自己的意见疯狂地加以反扑;(3)把自己打扮成提出新思想的开路先锋,遭受迫害的伟大人物;(4)肆无忌惮地攻击举世公认的大科学家和确定无疑的理论;(5)写的文章往往尽是用冷僻、甚至生造的术语,用不符合语法习惯、读起来拗口且令人费解的句子。
他们用艰涩难懂来乔装深奥,以新概念、新术语代替新思想,故弄玄虚,欺世盗名。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要续写出伪科学者的狂妄的第六种表现:学术上打不赢,就打官司。
不过用打官司来抵挡对手的学术批判,已经是到了穷途末路了。
” 杨教授的上述文章同《辨伪集•前言》所列的5条辨认伪科学的标准完全一致,事隔9 年,仍像一面照妖镜,维妙维肖地映射出了徐的伪科学和种种恶劣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