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符号
a b c d h k i n n′ T最热月>22 T最热月<22,至少4个月T>10/y T最冷月>-38,1-4个月T>10/y T最冷月<-38,1-4个月T>10/y 炎热,年均气温>18 寒冷,年均气温<18 气温年较差<5 多雾 少雾,湿度高而少雨,最热月<24,相当凉爽
气候附型特征
Walter方案,1999——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生物群落带

ZBⅠ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热带常绿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热带——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 ZBⅢ亚热带干燥带——亚热带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夏干带——硬叶木本植被


ZBⅤ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
ZBⅥ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ZBⅦ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温带草原和荒漠
10r H= å t
H——湿润系数 ∑t——≥10℃积温 R——同期降水量 I——干燥指数

I=
0.01å t r
意义:表征地区干燥度与相应的植被带/自然带
中国各植被带的干燥指数
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干燥度 0.75~1.0
0.5~1.0
植被带 温带草原
荒漠草原 温带荒漠 亚高山针叶林 亚高山灌丛草甸 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
ZBⅧ寒温带(北方的)——北方针叶林
ZBⅨ北极的和南极的——苔原(无乔木)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主要植被类型的水热条件及交错区
植被分布与气候域
(一)主要类型

地带群落交错区Ⅰ/Ⅱ——半常绿林 地带群落交错区Ⅱ/Ⅲ——气候性稀树草原


地带群落交错区Ⅲ/Ⅳ——半荒漠
地带群落交错区 Ⅵ/Ⅶ——森林-草原 地带群落交错区Ⅵ/Ⅷ——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地带群落交错区Ⅷ/Ⅸ——森林苔原
欧洲系列(极地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温带经向系列(东亚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西欧森林-草原-荒漠) 非洲大陆 大陆整体纬向系列(以赤道为对称轴的赤道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 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系列)
南非经向系列(热带雨林-热带半常绿落叶林-热带荒漠)
100-200 10 1000-1200
1000-1200 1200-2000
2000-2500
世界陆地植被水平地带分布系列
大陆名称 植被水平地带系列
欧-亚大陆
北亚-中亚-阿拉伯纬向系列(极地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亚热带 荒漠)
东亚太平洋沿岸系列(极地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 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赤道雨林)
说明
用于C、D两 类 同上 同上 用于Dw、Df 用于B类 同上
n″
x G H
少雾,最热月24-28
早夏多雨,晚冬少雨,晚夏晴朗,T最热月>22,或<22,至少4 个月T>10/y 海拔>500m 海拔>2500m 用于C、D两 类 用于C后 用于E后
(二)谢良尼诺夫水热指数
水热系数:指植物生长季日均温积温与降水量之比

KÖppen分类系统及其改良 谢良尼诺夫水热指数 Kira指数(吉良) Penman公式及其改进计算(彭曼)
Thornthwaite的方法与气候分类(桑斯威特)
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及指标 Walter和Lieth气候图解与植被类型 Budyko分类系统 Box分类系统
a:因地而异的常数
I:12个月总和的热量指标
(六)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及指标
被用来测试陆地生态系统复合体对模拟的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
Holdridge, 1947
水分增加
热量增加
湿度增加
Chang et al. 1993
0 1.5 3 6 12 17 24 1.5 3 6 12 17 24
第二节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 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 林向上分布。 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 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 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同一气候带,根据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划分气候类型:夏季干燥型s;
后人补充了高地/山地气候
冬季干燥型w;全年多雨型f

柯本气候分类及气候型主要特征
气候带 热带气候A T最冷月>18℃ 气候型 热带雨林气候Af 热带季风气候Am 热带草原气候Aw 干燥气候B 干草原气候BS 沙漠气候BW 温带气候C T最冷月介于-3~18℃ 寒带气候D T最冷月<-3 ℃ ,T最热月>10 ℃ 极地气候E T最热月<10 ℃ 特征 全年湿润,最少月雨量>60mm 有较短干季,最少月雨<60mm 干季较长,最少月雨量<60mm 有少量降水 全年干旱
半荒漠——Ⅲ/Ⅳ地带性交错区(荒漠/硬叶木本植被)

植被覆盖度25%
种类组成似荒漠
森林草原——Ⅵ/Ⅶ地带性交错区(落叶阔叶林/荒漠草原)

落叶阔叶林 森林草原
450mm 350~450mm

草原
150~350mm
北方针叶落叶林——Ⅵ/Ⅷ地带性交错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至针叶林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
division),它是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生态关系、植被历史与
动态、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提炼和概括。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一节
一、全球分布规律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从全球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和地理分布来看,植被型与气候密切
相关。

植被分布与土壤密切相关,同时受气候控制。 气候变化下的植被响应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球上的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形
温 带
水分减少
水分减少
(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冬季风向
夏季风向 大陆内陆 大陆东岸 海洋海洋ຫໍສະໝຸດ 大陆西岸DG
A
40°N
E
H
B
30°N
F
I
C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2)大地形单元:引起区域性(省性)
中国年均气温分布图
-2~-3 2
9
12
18
26
400 中国年降水分布图 600
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这些地带多多少少与纬线平行的现象。 温度是划分纬向气候带的主导因素。
分布地区 热带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 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 苔原 冰原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植被水平地带内部,各种植被型或亚型的组织结构——因各地环境条件 的非绝对均一化造成。
主要因素:

广域范围内气候差异 海洋性质及影响程度差异 植被带内其他自然要素的差异——水文、土壤、地貌特征及 超地带性植被在地带性分布区以外的分布
其组合状态的差异

四、植被与气候定量研究
干燥度 1.5~2.0
2.0~2.4 8.0~16.0以上 0.5~1.5 0.5~1.0 1.0~2.0 >2.0~>20.0
暖温带落叶/混交林 0.5~1.0 温带落叶阔叶林 凉温带针阔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 森林草原 1.0或稍高 0.7~1.0 1.0或更低 1.0~1.5
(三)Kira指数(吉良)



纬度与垂直地带性
坡向与垂直地带性
中国东部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谱
玉山植被垂直分布与北半球植被水平分布比较(牛文元,1992)
天山植被垂直地带性
珠峰植被垂直分布
第三节
中国植被区划
一、植被区划的概念
植被区划(division of vegetation),又称地植物学区(geobotanical
(一) KÖppen分类系统及其改良 气候分类: 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并参照自然植被分布进行气候分类

世界气候分为五个气候带:热带气候A、干燥气候B、温暖气候C、 干燥气候B以外,均以等温线为界限 B带与A、C、D带之间,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的关系划界
寒冷气候D、冰雪气候E,并对应一定植被类型。

最冷月T=18℃
热带植物北界
温带
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8个月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月均温9.5℃月数 温带季风气候 <8个月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年均温4℃ 苔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最热月T=10℃
常绿和落叶
阔叶与针叶 森林分布北界
寒带
纬向地带性的分布与表现
寒带——全球性:贯通大陆东西



半常绿林——Ⅰ/Ⅱ地带性交错区(常绿雨林/热带季雨林)
旱 季 增 长

雨林——乔木均常绿 群落上层乔木由雨林渐变为落叶乔木 群落下层乔木仍常绿 季雨林——乔木均落叶
气候性稀树草原——Ⅱ/Ⅲ地带性交错区 (热带落叶林、稀树草原/热带亚热带荒漠)
500mm

100mm

热带落叶乔木 禾草层疏林(乔木层占优势) 稀树草原(禾草占优势) 热带草原
大陆西岸
大陆内陆 局部性 ?
大陆东岸 局部性 ?
全 球 性
温 带
局部性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