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110607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110607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区域
青藏高原高寒 植被区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区域 热带季雨林、雨林林 区域
华 东 五 省 一 市 植 被 图
植物地理学及植被区划的应用
• 植被的指示作用:对土壤、气候、水文、 地质矿产以及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 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受损和退化 植被的修复,植被与生物多样性,植被与 水土保持,植被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植被 区划与景观规划; • 对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 结合现代技术,通过植被动态变化的监测, 反演地球的发展过程,预测预报植被及生 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监控植被资源的动态 变化趋势等。
四:中国植被区划
1.:植被区划的意义;
• 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实 际任务。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 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 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 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要素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 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义。
•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 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 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 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 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 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 异往往十分明显。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三级制: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低级单位)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 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
一: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
•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 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 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 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 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时期的《管 子· 地员篇》的作者,根据实地的观察, 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 比禹贡更前进了一步。值得注意的是 《管子· 地员篇》已注意到山地植物的垂 直分布现象以及阴阳坡的差别。
中国东部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谱
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相关性示意图 (董世林,1994)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温带荒漠区域
温带草原区域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区域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 • • • •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 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 性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 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 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 性的分布。 •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 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 况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 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 展的历史有关。
花序
菊科
向日葵、 刺儿菜、 扶郎菊- 头状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柳杨柳科的葇荑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荠、紫罗兰十字花 科、紫藤蝶形花科 -示总状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胡萝卜伞形科-伞形花序
复伞房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天南星科
肉穗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复穗状花序 (圆锥花序)
第 六 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 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 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 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 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
•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 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 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 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 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 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 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 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 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 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 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 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 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 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 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 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 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 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 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 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 只形成两大系列。
•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 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 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 (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 主要组成成分。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潜在影响
•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潜在影响可以从气温升高影 响水热条件、养分条件等从而影响到植物生理、 生态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 植物的物候 • 分布格局 • 物种多样性等。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 性
•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 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 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 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 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 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 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 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 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 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 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根本的 原则。 •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 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并且还应参考其他各 自然要素的区划。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 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 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 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Zonoecotone ZE)
群落交错区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 境最为适应,特征也最典型. • 2.有些地带性植被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 手海洋影响的情况有区别,也可以\产生明显的 类型变化—在显域生境中存在隐域生境. • 3.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 即在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 布,形成带外”飞地”.
三:中国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析
•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 异关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 此种研究。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 (WI)、寒冷指数(CI=Σ(5-ti)、ti为低 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及修订的湿度指数 (HI=P/WI,P为年降水量)、被用来探索我 国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文铎, 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 WI=45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 度指标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
狗尾草禾本科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益母草唇形科 -轮伞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薜荔桑科-隐头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圆锥花序(雄) -肉穗花序(雌)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圆锥花序(雄) -肉穗花序(雌)
复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