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复习题及答案.doc0524131225706

醉翁亭记复习题及答案.doc0524131225706

《醉翁亭记》学情检测
一、生字词
滁()琅琊()潺()霏()暝()晦()颓()然
伛偻()酒洌()野蔌()觥()筹阴翳()弈()
二、解释字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翼然临于泉上
③饮少辄醉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名之者谁
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⑧野芳发而幽香
⑨杂然而前陈者⑩伛偻提携
(11)树林阴翳(12)太守自谓也
三、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秀:佳木秀而繁阴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乐:山水之乐而:日出而林霏开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溪深而鱼肥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知人之乐
四、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加以解释
1、山行六七里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故自号醉翁也
5、酿泉为酒
6、杂然而前陈者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A.判断句 B.倒装句 C.省略句 D.被动句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帝感其诚()
6、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六、填空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

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描写酿泉的是,描写醉翁亭的是。

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

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

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写到,进而写到并用点明全文主旨。

5、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用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之
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七、选择题
1、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

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

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环滁皆山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而乐亦无穷也。

F故自号曰醉翁也。

G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②表示解释的语气:()
②示肯定的语气:()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
八、分段分析本文
一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西南诸峰的特点:琅琊山的特点:亭的位置:
2.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是:,现在常用来比喻:
3.自号醉翁的原因:
4.直抒胸臆的句子;奠定文章抒情基调的句子:
5.概括第一段内容:
二段:
1.写朝暮之景的句子:
2.春天的景色:夏季的景色:
秋季的景色:冬季的景色:
3.“水落石出”后来用作成语,比喻:
4.概括本段内容:
三段
1.语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四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句,依次是:,,,。

核心是。

2.滁人兴高采烈的出游,和太守有何关系?
3.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四段:
1.分别写出“禽鸟”“人”“太守”之乐的具体内容:禽鸟:
人:太守: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综合
1.文章的主旨句(醉和乐相统一的句子):。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作者乐什么?①②③三乐归一,
都是。

2.作者:字:号:,又号:
朝代称谓:
2.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4.醉和乐的关系如何?
5.欧阳修与范仲淹有何共同之处?与其他的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生字词
Chú láng yá chán fēi míng huì颓 yǔ lǚ洌 sù gōng yì yì
二、解释字词
①茂盛的样子②靠近③就④情趣⑤寄托⑥命名⑦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于“像那”“要说那”。

⑧香花⑨摆开⑩腰背弯曲(11)形容枝叶茂密成阴⑿命名
三、一词多义
归:①聚拢②回;秀:①茂盛、繁茂②秀丽;
乐:①乐趣②乐趣③以……为乐
而: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转折
四、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加以解释
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那样
3、名词作动词,命名
4、名词作动词,起别号
5、名词作状语,用酿泉水
6、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五、1、A 2、B 3、B 4、C 5、D 6、A
六、1、望之蔚然而深秀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其乐
5、禽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鸟太守与民同乐自得其乐
七、①A、G②B、F③C、D、G④E
一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

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
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2.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直抒胸臆的句子;奠定文章抒情基调的句子:醉翁之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概括第一段内容: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由来
二段:
1.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去归而岩穴暝。

2.春天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

夏季的景色:佳木秀而繁阴。

秋季的景色:风霜高洁。

冬季的景色:水落而石出
3.“水落石出”后来用作成语,比喻:真相完全显露
4.概括本段内容: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三段
1.语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四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句,依次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核心是太守醉
2.滁人兴高采烈的出游,和太守有何关系?滁人兴高采烈的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

3.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四段:
1.分别写出“禽鸟”“人”“太守”之乐的具体内容:禽鸟:山林之乐人: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综合
1.文章的主旨句(醉和乐相统一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
2.写景的作用是什么?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为山水之乐做铺垫,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作者乐什么?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3.醉和乐的关系如何?
①醉和乐是统一的②醉是表象,乐是实质③写醉是为了写乐,二者互为表里,④突出太守与民同乐。

4.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朝代称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5.欧阳修与范仲淹有何共同之处?与其他的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欧阳修与范仲淹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他们都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都有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报复。

而其他的迁客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他们的胸襟没有欧阳修与范仲淹的胸襟旷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