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1. 给加点字注音: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3) 残羹冷炙(4) 冠冕堂皇(5) '孱头 (6)玄虚(7)国粹【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探究案学始于疑一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1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 —4段)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
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
卖国主义。
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
“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3.第3段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它采用了类比的认证方法。
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一一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一一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一一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外国送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什么?这种送来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六段进行分析。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也可以理解为“抛来”是被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送来了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即残羹冷炙。
实质;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掠夺中国的银两。
5.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明确:不是。
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
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2)“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
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
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探究点2――阅读课文5-9段,回答下列问题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大宅子一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错误态度——表现——比喻义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羡慕旧宅子” “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鱼翅吃掉喻文化精华鸦片送药房喻益害并存烟枪烟灯送、毁掉喻文化糟粕姨太太走散喻封建文化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探究点3 阅读最后一节,回答冋题。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3)“拿来”有何意义?建设民族新文化(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创新探究归纳1——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本文的论证艺术: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探究归纳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训练案举一反三一有效训练,反馈矫正【达标检测】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2.引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A.引用;B.强调;C.讽刺或否定;D.特定称谓。
下面几句话,分别属于哪一种,依次填写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