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的构建

企业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的构建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的构建
一、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
信息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突出的表现形式是由资本力量的竞争逐步转变为技术力量的竞争,而商业秘密作为企业在运营中的具有相当经济价值的高端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

商业秘密的定义见于《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该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把整个“制止不正当竞争”相关内容均纳入工业产权范畴,而工业产权正是知识产权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协议》也规定了“未披露信息的保护”。

综上,我们认为商业秘密在归类上应划分到知识产权范围。

但是商业秘密与一般知识产权相比,在法律性质和保护方式上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必须要面对的紧迫问题。

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通病
1.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足够的认识
很多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价值和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很多企业都是在商业秘密外泄导致了企业的严重损失后,才后知后觉地认识到商业秘密的重要性。

2.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严重缺位,现有保护措施效果不佳
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制度,更不用说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

而即使有些企业认识到了商业秘密的重要价值,其管理和保护的相关规定也往往很不完善,更少有企业愿意配备专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事务的机构或人员,从而导致商业秘密保护的目的难以有效实现;
3.商业秘密外泄情况严重,维权措施滞后
特别是在企业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商业秘密外泄情况严重;而在企业商业秘密外泄,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情况下,由于原有企业制度漏洞和对商业秘密保护相关法律的不了解,导致无法成功维护企业权益。

三、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的构建
商业秘密作为企业知识产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保护应当与企业的整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结合在一起,并需要整个公司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对外经营管理制度及权利保护制度的全面配合。

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商业秘密保护
每一个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都应当有一整套基于自身技术特征和企业实际状况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而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均应将与之相关的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加以明确。

尤其是对于研发中的技术秘密、创作中的作品、还未来得及申请专利的技术秘密以及企业不欲公开的非专利技术秘密,这些拥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的秘密信息的保护,一定要予以特别的重视,应制定专门的规范予以规制。

2.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商业秘密保护
基于商业秘密存在的广泛性,在公司内部的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均应注重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注重细节措施的完善,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行政制度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构建中,除了在制度中明确员工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责任,提高其自身的保密意识外,还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细节的外部制度约束:首先是对外联络环节中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完善。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应当配备专用传真机和打印机,并由专人收取传真和打印件;废弃的带有商业秘密的文件要及时销毁处理;带有重要商业秘密的文件应当专人递送、亲手交付,或交给拥有良好的信誉保障的可靠的物流代为传递。

其次,是办公电脑及网络的使用制度。

企业应当注意将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其他掌握核心商业秘密的人员的电脑进行单独设置;对重要文件应设置进入密码并禁止复制;针对极为重要的核心商业秘密,可以放入特别准备的不接入互联网、不可移动的涉密计算机中单独进行操作,并安排专人进行信息监察及安全维护工作;针对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络,除要保证其安全性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应采取合法措施对涉密操作内容进行网络监控。

3.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商业秘密保护
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要想提高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及时与必要的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由于知悉商业秘密的相关人员
在劳动合同终止后,如果从事与原企业相同或者相关的职业,很有可能会不自觉的使用原企业的商业秘密,从而使原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因此企业应当与掌握和了解本公司商业秘密并负有保密责任的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在劳动合同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禁止该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或者生产某种产品,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离职后的竞业限制义务必须由双方当事人事先以书面形式约定才能生效,因此及时签订书面竞业限制协议非常重要。

二是要适时签订单项保密协议。

很多时候,企业的某个项目涉及人员众多,那么可能并非每个涉密人员都在原有的行政人事制度内承担较高的保密责任,此时,就单个重要项目签订单独的保密协议就显得非常重要。

适时签订单项保密协议可以增加项目参与人员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加重其保密责任,提高商业秘密保护效果。

三是要尽量与员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

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越大,商业秘密外泄的可能性就越高。

因为商业秘密不同于其他知识产权,其存在于企业运营中的各个环节,企业的任何一个员工,哪怕是层级较低的员工,也有可能掌握一定的有价值的商业秘密。

这种外泄往往是很难防范的,但又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相当的损害。

如果能与员工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尽量降低人员的流动性,就能够有效降低这种风险。

4.对外经营活动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首先,要注重对外发布商业信息的选择和论证。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尤其是市场拓展及广告宣传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自身商业信息的发布。

但是在发布商业信息之前,一定要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审慎地选择和论证,确保这些信息的提供,不会造成企业重要核心商业秘密的外泄,也不会对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否则,这种对公众的信息传播一旦实施,其负面影响往往很难消除。

其次,还要重视在商业合作前保密协议的签订。

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其实就是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性质的商业合作的活动。

在这种合作中,从合作的最初双方就会不可避免地开始获知一些对方的重要商业信息,甚至有时候是核心信息。

因此企业一定要在进行深度的合作之前,及时与参与各方签订严谨的保密协议,明确各方的保密责任,才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

5.采取适当措施对遭受商业秘密侵害的进行维权
在构建了适当的制度体系后,企业还应当注重对侵犯自身商业秘密的行为积极、合法维权,才能真正实现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

例如,在网络上发现涉及企
业商业秘密的公开信息后,应当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法律途径删除该信息,追究发布者的责任;同时,还应寻根溯源,找到商业秘密外泄的最初渠道,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此外,在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身权利时,还应当注重对法律服务提供者专业能力的考察,才能够确保维权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对企业来说,知识就是效益,知识就代表经济价值。

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都应当对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的构建予以充分重视,才能够确保自己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