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一.填空1.中国诗歌会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2.标志着中国诗歌会前驱诗人殷夫与他出身阶级“告别”的诗作是《别了,哥哥》。

3.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

4.在1936年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云集》三位青年诗人出版的合集是《汉园集》,他们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5.中国诗歌会代表人物蒲风的代表作是《茫茫夜》。

6.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诗人是戴望舒。

7.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

8.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9.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因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创作,1936年被授予《大公报》文艺金奖;获得此奖的还有芦焚小说《谷》。

10.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他的作品《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11.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2.臧克家的代表诗集是《烙印》和《泥土的歌》。

13.卞之琳的诗歌代表作是剪裁出的名篇《断章》。

14.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讲庄子将生活在过去时空的人复生,让他与现在时空中的自我对话发生种种饶有兴味的冲突的一篇是《起死》。

15.鲁迅创作《故事新编》主要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

16.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奔月》(小说篇名)中,不写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铺写其功成名就,由英雄变成凡人以后的遭遇和心境。

17.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写女娲在创人、补天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伴随着精神的苦闷的一篇是《补天》。

18.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人世间》、《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

19.文学研究会作家瞿秋白的两部散文集分别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20.夏衍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为《包身工》。

21.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

22.30年代前期瞿秋白的杂文多收在《乱弹及其他》。

23.开明派散文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24.邹韬奋(作家名)把1933年后流亡欧洲访问苏联的见闻写成的报告文学《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25.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游记》,记录了故乡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

26.1934年7月曹禺的《雷雨》在巴金、靳以主持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27.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剧本,分别是《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

28.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剧作家和戏剧运动的组织者活动家,其中田汉、洪深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29.剧场戏剧实验的剧作家夏衍的代表作是《上海屋檐下》。

30.30年代白薇的主要代表作《打出幽灵塔》,依然保持着浪漫主义特色。

31.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这也是贯穿整个抗战期间的唯一刊物。

32.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分别于会初和会议总结阶段作了重要发言,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题为上的讲话》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33.1945年11月,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与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争。

34.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文学两个重要派别“七月派”(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家)与“九叶集”诗人从西方吸取了艺术营养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35.丁玲小说《在医院中》批评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小生产者的思想恶习。

36.二.选择1.下列诗人属于“中国诗歌会”的是ABDA.殷夫B.蒲风C.胡风D.杨骚2.下列人物形象中,出现在《故事新编》中的有ABDA.女娲B.宴之敖者C.陈士成D.眉间尺3.李广田抗战以前的散文集ABD等,追求朴素无奇的境界,“使人在平庸的事物里,找到美和真实”。

A.《画廊集》B.《银狐集》C.《谈虎集》D.《雀蓑集》4.“开明”派散文代表人物有ABCA.丰子恺B.夏丏尊C.叶圣陶D.夏绀驽5.开明派散文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集有ABDA.《缘缘堂随笔》B.《车厢社会》C.《未厌居习作》D.《缘缘堂再笔》6.下列文学作品,属于瞿秋白创作的有ABCA.《饿乡纪程》B.《赤都心史》C.《乱弹及其他》D.《北游及其他》7.下列人物属于曹禺话剧《原野》的有ABDA.花金子B.白傻子C.黑娃(《白鹿原》)D.小黑子8.下列作品,属于曹禺话剧代表作的是CDA.《大雷雨》B.《蜕变》C.《原野》D.《北京人》9.下列人物形象中,出现在曹禺话剧《日出》中的有BA.花金子B.陈白露C.周蘩漪D.愫方10.曹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ABCA.《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11.下列人物属于曹禺话剧《日出》的有ACA.潘月亭B.李梅亭C.小东西D.小黑子12.下列人物属于曹禺话剧《原野》的有ACDA.白傻子B.丙崽(《爸爸爸》)C.花金子D.小黑子13.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剧作家和戏剧运动的组织者活动家,其中AB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A.田汉B.洪深C.曹禺D.夏衍14.1936年、1937年间上海为中心的“大剧场”演出热潮,先后上演的剧目有ABDA.《赛金花》B.《大雷雨》C.《原野》D.《日出》15.下列剧作,夏衍创作的包括ACDA.《都会的一角》B.《武则天》(宋之的)C.《秋瑾传》D.《赛金花》16.下列剧作,李健吾创作的有ABDA.《这不过是春天》B.《梁允达》(李健吾)C.《一个女人和一条狗》(袁牧之)D.《以身作则》17.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中的中心人物是CDA.苏汶B.胡秋源C.向林冰D.葛一虹18.下列作品中,属于赵树理的小说有ABA.《小二黑结婚》B.《李有才板话》C.《孟祥英翻身》D.《李家庄的变迁》19.下列人物形象中,出现在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有ABCDA.二诸葛B.金旺C.三仙姑D.小芹20.下列人物属于赵树理小说中的有ABCA.二诸葛B.金旺C.三仙姑D.小东西(《日出》)21.三.名词解释1.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均等,办有刊物《新诗歌》。

属于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针对新月派和现代派而成立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的大众化”。

1937年4月解体。

2.《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编小说8篇,《补天》、《奔月》等。

这8篇都是“神话、传说以及史实的意义”,运用了古今杂糅的手法和先锋性、庄严、荒诞、诙谐的艺术手法。

2.“开明”同人散文19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

30年代又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等、叶圣陶诸先生。

“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

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3.《日出》4.《原野》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40年代延安整风的产物。

1942年5月2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

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讲话》为“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

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

6.上海“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写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

其戏剧最为活跃,于伶的《夜上海》、《长歌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等具有代表性。

随着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

7.“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这也是贯穿整个抗战期间唯一的刊物。

“文协”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文协”成立时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9.四.简答1后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及创作特征①1931年9月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在序言里就做了理论上的调整:在宣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的同时,又申明:“我们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

②后期新月派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在这一点上,前后期新月派是一致的。

③诗歌中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这正是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感与诗绪。

④在回到内心原则下,后期新月诗派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⑤后期新月派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造。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以诗歌“催促和鼓励全国给敌人蹂躏、践踏、剥削得遍体鳞伤的大众,为着正在危亡线上的民族和国家,作英勇的搏斗”。

②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强调“集体”、“大我”。

③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

在诗歌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他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要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以便普及到识字不多的工农大众中去,它是这一时期“左联”所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①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正如他的14本杂文集。

②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洗礼与刻毒。

这在鲁迅的杂文中,几乎是俯仰皆是。

如“批评家”砍杀杂文的高论与孔雀翘尾巴露出的屁眼(《商贾的批判》)。

③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文章是由林语堂、周作人提倡“费厄泼赖”精神,主张“不打落水狗”引起的,但鲁迅却由此概括出“叭儿狗”的类型形象。

④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