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图6.1 拉弯、压弯构件 图6.2 屋架结海构洋工中程的钢结拉构设、计压(1)弯构件
同其他构件一样,拉、压弯构件也需同时满足正常使用及 承载能力两种极限状态的要求。
拉弯构件的承载能力由强度条件控制,而压弯构件就要同 时考虑强度和稳定性两方面的要求。
截面形式:型钢截面和组合截面两类,而组合截面又分实 腹式和格构式两种截面。
--轴力单独作用时最大承载力 --弯距单独作用时最大承载力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公式6.3可以绘成图6.7中的 曲线1。
对于其它形式的截面也可以 用上述类似的方法得到净截面形 成塑性铰时的相关公式,截面形 式不同,相应的相关公式不尽相 同,且同一截面(如工字型)绕强 轴和弱轴弯曲的相关公式亦将有 差别,并且各自的数值还因翼缘 与腹扳的面积比不同而在一定范 围内变动。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规范》采用下式计算压弯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稳 定:
(6.21)
式中 ——均匀弯曲梁的整体稳定系数;对压弯构件,可 按第5章表5.7的近似公式计算,公式中已考虑了构件的弹塑 性问题,当 大于0.6时不需再换算;
——弯矩作用平面外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 截面影响系数,闭口截面 =0.7,其他截面 =1.0;
截面受压边缘纤维屈服时N 与M 的相关公式,然后考虑初始
缺陷的影响和适当的塑性发展得到计算公式。 假定N 、M 为独
立变量,它们联合作 用使杆件受压边缘纤 维屈服,故有直线相 关公式(图6.11中直线 1)。
(6.9)
图海洋6.工1程1钢相结构关设曲计(线1)
——无弯矩时,全截面屈服的极限承载力; ——无轴心力时,边缘屈服的最大弯矩; ——弯矩作用平面内较大受压纤维的毛截面抵抗矩
实际上N 与M 并非是独立变量,由于N 的存在而会以 的倍数放大原始弯矩 ,考虑到这一点并加入初始缺
陷 的影响可得曲线相关公式(图6.11中的曲线2)
(6.10)
式中 ——欧拉荷载。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当上式中 =0,则式中的 即为有初始等效缺陷 的轴心 受压构件的临界力 ,故有:
和上式联立消去 ,并用关系
向曲率时取同号,产生反向曲率时取异号,
;
②所考虑构件段内有端弯矩和横向荷载同时作用时:使
构件段产生同向曲率时, 1.0;使构件段产生反向曲率时,
;
③所考虑构件段内无弯矩但有横向荷载作用时,
2)弯矩作用平面外为悬臂的构件:
。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式(6.21)是根据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压弯构件在弹性工 作阶段弯曲屈曲的临界状态导出的;对于单轴对称截面压弯 构件以及这些构件在弹塑性工作范围内时,采用上式验算平 面外的稳定,多偏于安全,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可近 似采用。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6.1 拉弯、压弯构件的应用及截面形式
轴心拉力或压力与弯矩共同作用的构件称为拉弯或压弯构 件,图6.1示出了三种较为常见的拉弯、压弯构件的形式。钢 结构中的桁架,塔架和网架等由杆件组成的结构,一般都将 节点假定为铰接,对于这一类结构如果存在着非节点荷载, 就会出现拉弯、压弯构件。以图6.2所示的屋架为例,当受图 示节间荷载作用时,下弦AB就是拉弯构件,上弦CD则为压 弯构件。
(6.7)
需要说明,式(6.5)和式(6.7)也适用于单轴对称截面,因此 在弯曲正应力项前带有正、负号。如图6.8所示,轴力引起的 应力和弯矩引起的应力相加或相减都可能产生最大应力,也 就是说要以截面的最大应力作为计算依据。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对于双向拉弯、压弯构件,采用与式(6.5)相衔接的类似公式
1)对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动力荷载的实腹式拉弯、压弯构 件以及弯矩绕实轴作用的格构式拉弯、压弯构件,应以截面 形成塑性铰为其承载能力的强度极限。
格构式拉弯、压弯构件图
矩形截面形成塑性铰时的应力状态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图示矩形截面的应力分布,极限承载力
联立以上两式,消去η,则有如下相关方程
(6.3)
模量; ——参数, ——等效弯矩系数,按规定采用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对于单轴对称截面的压弯构件,若两翼缘的面积相差很大, 若受拉区比较薄弱,则可能会因受拉区先出现塑性并发展而 使构件失稳。这种情况的稳定验算公式为:
(6.15)
因此,对于单轴对称截面的压弯构件应同时按式(6.14)和 式(6.15)验算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性。
等效弯矩系数 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1)框架柱和两端支承的构件:
① 无横向荷载作用时: =0.65+0.35M2/M1,
M1,M2,为端弯矩,使构件产生同向曲率(无反弯点)时取同号
,使构件产生反向曲率时(有反弯点)取异号, ≥ ;
②有端弯矩和横向荷载同时作用时:使构件产生同向曲
6.4.1 翼缘的宽厚比限值 工字形、箱形和T形截面压弯构件(图6.16),其受压翼
缘的应力状态与梁受压翼缘板类似,当截面设计均由强度控 制时就更加相似,故板的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亦应 按梁的规定,即应满足下式要求
(6.22)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图6.16 压弯构件的截面尺寸
箱形截面压弯构件受压翼缘板在腹板之间的宽厚比亦 按梁的规定,即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根据上述原则将简化
计算方法规定如下:
1)工字形截面
当
时,
(6.27)
当
时,
式中 为压弯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长细比,规定:当
<30时,取 =30;当 >100 时,海取洋工程钢=结构1设0计0(1)。
2)箱形截面箱形截面的压弯构件,腹板屈曲应力计算方
法与工字形截面的腹板相同。但考虑到翼缘对腹板的嵌固
如弯矩使T形截面翼缘处受压时,即腹板的最大应力在腹板 与翼缘连接之处,限值可适当放大。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和轴心受压柱一样,对某些大型工字形截面和箱形截面
压弯构件的腹板,为了保证腹板的局部稳定需要采用较厚
的板,显得不经济。这时和轴心压杆一样,可采用薄一些
图6.3 拉弯、压弯构件的截面形式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对于压弯构件的承载能力同时要考虑强度和稳定性两方面 的因素,其中整体失稳破坏又可能有弯曲失稳破坏和弯扭失 稳破坏两种。同时应注意,由于组成压弯构件的板件有一部 分受压,则和轴心受压构件与受弯构件一样也存在着局部屈 曲的问题。
对于格构式压弯构件还有分肢失稳的问题。若板件发生局 部屈曲或分肢发生失稳都会导致压弯构件提前发生整体失稳 破坏。
率时,
;使构件产生反向曲率时,
;
③无端弯矩但有横向荷载作用时:
2)悬臂构件和分析内力未考虑二阶效应的无支撑纯框架
和弱支撑框架柱, =1.0。
Hale Waihona Puke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6.3.2 实腹式压弯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稳定性
当压弯构件的弯矩作用于截 面最大刚度的平面内时,构件将 可能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发生弯曲 屈曲破坏,即平面内失稳。但是 ,当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刚 度较小时,构件就有可能在平面 外发生侧向弯扭屈曲而破坏,如 图6.13所示。
可得:
根据弯矩等效原理把各种非均匀分布弯矩用等效弯矩系 数换算成两端弯矩相等的等效弯矩,上式即为: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上式由弹性阶段的边缘屈服准则导出,未考虑塑性发展。 为了与实际情况很好地吻合,《规范》采用下式来验算实腹 式压弯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稳定性
(6.14)
式中 ——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的轴心压力; ——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的最大弯矩; —— 弯矩作用平面内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对较大受压纤维的毛截面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2020/11/25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钢结构基础知识(6)
本章内容:
6.1 拉弯、压弯构件的应用及截面形式 6.2 拉弯、压弯构件的强度和刚度 6.3 实腹式压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6.4 实腹式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 6.5 压弯构件的设计 6.6 双向压弯构件设计 6.7 拉弯构件设计 6.8 偏心受压柱柱头和柱脚的构造与设计
6.3 实腹式压弯构件的整体稳定
在第4章确定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承载能力时,也虑过 初弯曲,初偏心等初始缺陷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承受轴心 压力,弯矩的存在带有偶然性。
对于压弯构件来说,弯矩和轴力都是主要荷载。轴压杆的 弯曲失稳是在两个主轴方向中长细比较大的方向发生,而压 弯构件失稳有两种可能。①由于弯矩通常绕截面的强轴作用, 故构件可能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发生弯曲屈曲,简称平面内失 稳;②也可能像梁一样由于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刚度不 足,而发生由侧向弯曲和扭转引起的弯扭屈曲,即弯矩作用平 面外失稳,简称平面外失稳。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侧向支承之间)弯矩的最 大值;
——弯矩等效系数,和公式(6.14)中系数的含义相
同,按下列规定采用: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1)在弯矩作用平面外有支承的构件,应根据两相邻支承点
间构件段内荷载和内力情况确定:
①所考虑构件段无横向荷载作用时,
和 是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端弯矩,使构件段产生同
(6.23)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6.4.2 腹板的局部稳定 压弯构件的腹板的应力状态比较复杂,它除了存在非均
匀的压应力外,还有剪应力存在,实际上它处于轴心受压构 件[图6.17(c)]与受弯构件腹板[图6.17(a)]的应力状态之间[如 图6.17(b)],即四边简支,两对边受偏心压力,同时四边受均 布剪力作用,与前面薄板弹性稳定理论分析类似。
例6.2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1)
6.4 实腹式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
压弯构件的翼缘受力情况与轴压或受弯构件的翼缘的受 力情况基本相同,但腹板的受力情况较复杂,除受到非均匀 压力作用外,还有剪力存在。规范对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计 算仍以板件的屈曲为准则,用限制板件宽(高)厚比来保证 板件的稳定性,见表6.1